世人说到王羲之,肯定提到他的书法,却忘了他还是政府官员,世家子弟,而提起王阳明,大家马上会想到心学大师,一代儒将,而忘了他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
歪斜、松散、浓淡、开张…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缓急,节奏快慢而产生优美的韵律,通过点线,形式支配,左右上下的牵侧斜正,均衡,大小,错落,动静,收放,以动态的、静态的表达,显现出互相...
世传王羲之《游目帖》有墨迹本和刻本两类。如图。很多人以为墨迹本是唐摹本。其实不然,通临十七帖会感到,墨迹本《游目帖》与其他手札用笔气息不一样。书法家黄君先生研究结论它是赵孟頫的临本...
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
《兰亭序》被称为三大行书之首,王羲之当年47岁,是他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原本已经失传。
不朽中国是一个充满古迹的地方。但是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没有将历史文化依附于古老物质的存在。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中国人对“不朽”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
书与道兼谈王羲之与《兰亭序》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不朽中国是一个充满古迹的地方。但是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国没有将历史文化依附于古老物质的存在。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中国人对“不朽”持...
书圣赞誉背后的王羲之 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而历代对于王羲之的赞誉不绝如缕。 唐朝最为著名的皇帝唐太宗认为: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
笔者常把古人书画悬挂于墙,品一杯茶,与其“对话” ,不难发现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古人创作时而痛快、时而平淡、时而痛苦、时而开朗、时而抑闷、时而入戏、时而超脱,致使点线面中或重若崩云,或轻...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
由于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历代诞生了很多关于兰亭雅集的绘画作品。其中的不少经典作品,尤其是近现代名家的此类题材作品,成为如今拍场上炙手可热的“宠儿”。
唐代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据统计,目前仅刊布的洛阳唐代墓志已经达到6000余方。
当今之世,学书者莫不尊仰羲之,视其为书史上一座峻直的逸峰。细看碑上腾舞的字痕,如见一片虔心。
在这各种书体的概况介绍及名笔的作品亮相中,我们发现并没有内在的、书法史学意义上的打通贯穿,也缺乏各种体式转变的脉络分析及笔墨演绎的规律解读。
文如其人,王羲之一向清名远扬,然清而不虚,他更以“风骨”见称于时:“及长,辩赡,以骨鲠称。”除了“风骨”,王羲之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其真性情了。
王羲之此文本是为玄言诗集作序,却拒绝“平典似道德论”,而是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良辰嘉会之际自己内心的悲喜交集之感,直言“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与矫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真谛,字里...
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称,经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发现了!
而汉代在书法方面,虽然有摩崖和碑刻两种形式的拓本,但均为东汉的刻石,西汉最有代表性的简牍和帛书,而这些书迹没有在“颜真卿特展”中展示。
或有人据此以为创作是艺术批评产生的根基,批评只是创作的附属点缀,故而认为创作的地位高于批评。
到今天为止,有记载的古籍流通史大约有3000多年,拍卖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
“意在笔先”这四个字常常见诸于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之中。
此次东博是以颜真卿为核心,将自文字创始直至王羲之以还晋唐宋元明清书以人传的历代书法连缀成史,貌似突显颜真卿,实具梳理整个书法史的雄心。除稀世墨迹,更以大量名碑佳拓接续,清晰呈现中国...
最近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笔:颜真卿”大展,大批书画重宝齐聚一堂,堪称一二十年一遇的书画界盛事,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完成了从今草到正楷的转变,有着文字学意义上的书体建设与审美意义上书风变迁的双重意义,展览主题旨在体现颜真卿之超越王羲之。
“刻意” ,在传统典故意含义外,还有潜心子》中“刻意尚行,离世为亢而已矣” ,南朝刘“才颖之士,刻意学文”论中,除有特意、致志之意。
《五马图》在南宋时就已闻名天下,归于南宋内府收藏。到了元、明两代,经柯九思、张霆发等收藏名家递藏。清代康熙年间,被河南商丘宋荦收藏。乾隆时期,被贡于清宫,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颜真卿《祭侄文稿》借给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引起各方关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在瞬间完成的,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要表现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技术、思想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