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刀木情深——馆藏董连宝作品研究展”之激情燃烧的岁月

美术综合 来源:刘海粟美术馆 2023-03-24 08:23
馆藏董连宝作品研究展刀木情深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刀木情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董连宝作品研究展”已于3月18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对外展出,展期为2023年3月18日~2023年4月21日。自本期开始,小编

刀木情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董连宝作品研究展

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刀木情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董连宝作品研究展”已于3月18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对外展出,展期为2023年3月18日~2023年4月21日。

自本期开始,小编将以分章节的形式介绍该展览,带领大家走进董连宝先生的版画艺术世界。

激情燃烧的岁月

《海纳百川的大街》,套色木刻,84.5cm×70cm,1999年

《海纳百川的大街》,套色木刻,84.5cm×70cm,1999年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最大的工业城市,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头羊。工人的精神面貌蓬勃向上, 勇于开拓,充满活力,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精神为中国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成为改革潮头的主力军。上海工人美术创作者也在上海美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用写实和生动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的记录性佳作。

《节日里的检修工》,套色木刻,38.5cm×36.5cm,1961年

《节日里的检修工》,套色木刻,38.5cm×36.5cm,1961年

《节日里的检修工》创作于1961年,董连宝用“写生”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劳动一线的生产和生活。画面中,工人们在节日里依旧热情工作,积极投入到生产生活的建设中,这件作品可谓当年的纪实摄影,它还原历史,塑造了工人阶级优秀形象,传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迎接来自五湖四海》,套色木刻,48.5cm×39.5cm,1963年

《迎接来自五湖四海》,套色木刻,48.5cm×39.5cm,1963年;

《万斤重担嫌太轻》,套色木刻,69.6cm×38.5cm,1974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董连宝经常去上海闵行的重型机械厂采风,去参观万吨水压机工作时的雄姿,但由于机器在工作中散发着高温及飞溅的铁屑,参观者只能在较远的安全距离观望。碰巧这天水压机还未开始工作,而检修的技术工人正在对行车的起重吊钩进行保养检修,董连宝深感这不就是他要寻觅的生活感受和创作题材吗?此作完成后取名《万斤重担嫌太轻》,这重担既指巨大的行车和吊钩,更指检修工人肩上的重担。

《风庆凯旋》,套色木刻,62cm×68.5cm,1975年

《风庆凯旋》,套色木刻,62cm×68.5cm,1975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大力发展自己的造船业,风庆轮便是上海江南造船厂1973年自主设计建造的一艘万吨巨轮,是自力更生发展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产物。它的首航任务是驰骋世界三大洋,在历时150天,航行32000航里后胜利返航,停泊上海港。风庆轮首航远洋的胜利归来,不仅为我国造船事业谱写了新篇章,也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品格下下,奏响的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当年,董连宝登上风庆轮收集大量创作素材,六易其稿后定稿,开始刻制,《风庆凯旋》就是在这种“风庆”精神的感召下完成的。

《女起重工》,套色木刻,43cm×43cm,1963年(左);《革新迷》,黑白木刻,43.5cm×46.5cm,1964年(右)

《女起重工》,套色木刻,43cm×43cm,1963年(左);《革新迷》,黑白木刻,43.5cm×46.5cm,1964年(右)

董连宝

60年代初,苏州河一带增设了很多储物仓库和大小不一的码头并停泊着很多货船,码头上新配备的旋转式起重机吊车代替了以往人挑肩扛、繁重而艰苦的劳动,而操作起重机吊车的大多是刚培养出来的女起重工,这在当年的苏州河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董连宝时常目睹此景,有感而作,描绘了女起重工在苏州河边清晨上班时的豪情英姿。

《老机换了新貌》,套色木刻,58cm×59cm,1972年

《老机换了新貌》,套色木刻,58cm×59cm,1972年

1972年,在董连宝所在的工厂有一种金属压延机,工人劳动强度极高但生产效率不高,得知国外有先进的可逆式自动轧机设备,却苦于没有参考资料。于是,工厂中几位优秀的电工师傅开始投入探索……经上百次设计制图制作的失败后,终于在一次电器操作台和改造后的老设备联合试验中获得成功。董连宝参与其中的是机械设备改造,他为这种激情深深感动,当天下班后便抓紧构思、进入创作,二个月后,完成了这件《老机换了新貌》。

《滨海明珠》,套色木刻,37cm×80cm,1981年

《滨海明珠》,套色木刻,37cm×80cm,1981年

1979年,董连宝和上海的版画家们一起到建设中的金山石化总厂深入生活,采风写生。此时,在围海造地的滨海边上,已经矗立起高入云霄的现代化工之城,它不仅外观宏伟挺拔且车间设备先进、环境整洁明亮。董连宝在厂方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厂区制高点,俯瞰滨海厂区全景,画了整整两天速写。回到上海后,他开始构思、画草图,最后决定用傍晚的景色描绘石化新城,夕阳下的它灯火闪亮,犹似滨海上的满天繁星,彩稿定稿后共刻了七块板进行套色。

《期望》,套色木刻,43cm×49cm,1981年(左);

《期望》,套色木刻,43cm×49cm,1981年(左);

《全家都为开学忙》,套色木刻,48cm×43cm,1979年(右)

8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高潮,但在上海的居民区,不时出现一些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他们身穿花衬衫、喇叭裤、尖头皮鞋、理着油光铮亮的飞机头发型,戴着美式太阳眼镜、手提进口音响,放着和时代不和谐的港台歌曲,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并以此为荣。面对此景,董连宝忧心忡忡,于是选取了一户普通工人家庭展开创作,这家的长子也变成了“时髦”人物,一家人对他既深表担忧,也满腹期望,期望他早日回到积极向上的生活中来。

董连宝艺术简历

董连宝

1935年生于上海,祖籍绍兴

1941年就读于天津路私立正中小学

1946年 就读于上海沪东中学

1947年 失学

1948年-1980年上海交通钢精厂,1976年始任车间主任1981-1983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高研班,师从赵延年、张怀江、赵宗藻教授

1983年 上海美术馆研究收藏部主任

1994年上海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1988-2000年上海市文化系统高级职称评委小组成员

现为(曾为):

上海美术家办会会员、二届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二届理事

上海版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二届顾问

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艺委会主任

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研究院顾问

个人画展及联展:

1965年 上海东风有色合金厂(原上海交通钢精厂)

1991年上海宾馆东方画廊

1995年上海美术馆

1999年上海首界名人名作展

2000年德国达豪中德艺家联展

2004年美国布特兰市玉石画廊

自1954年至今,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性画展版画展有百余次。作品曾入选赴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德国、苏联、捷克、香港、澳门等地。

作品收藏:

1963 1972 1984 中国美术馆

1973 天津艺术博物馆

1987 1982 1991 1995上海美术馆

1986 江苏省美术馆

1989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1989 日本横滨市政府

1991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

1993 日本横滨市市民画廊

1999 2008 2009 上海图书馆

2017 湖北省美术馆

2021 上海刘海栗美术馆

主要获奖:

1955 上海市青年美展 二等奖

1960 上海市职工美展一等奖

1963 全国职工美展 优秀奖

1976 全国七市美展一等奖

1984 全国第六届美展铜奖

1984 全国职工美展 一等奖

1984 全国冶金系统美展 荣誉奖

1996 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美协授予的《鲁迅版画奖》

2018 荣获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授予的《李桦工业版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