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水墨新向——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当代水墨四人展作品解读

美术综合 来源:刘海粟美术馆 2022-08-18 09:47
艺术,其实就是艺术家感悟生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就像秋天的收获源自春天的梦想夏天的花,艺术的产生,本质上就是艺术家个体吸纳、蕴酿与吐露的过程。佛语云种瓜得瓜,种李得李;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最为特...

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当代水墨四人展

水墨新向

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当代水墨四人展作品解读

(文:靳文艺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

艺术,其实就是艺术家感悟生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就像秋天的收获源自春天的梦想夏天的花,艺术的产生,本质上就是艺术家个体吸纳、蕴酿与吐露的过程。佛语云种瓜得瓜,种李得李;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最为特别的就是艺术家了。他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甚至摹学起步于同一种传统的技艺与教育,但最终洞见自我的艺术世界却是那样的大异其趣。中国当代水墨亦然如此,它衍生于中国传统国画,却因每一个艺术家感知社会生活的体悟与思辨不同,艺术表达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与形式也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帮助公众去探寻、解读、描摹定义上海当下的水墨新貌与动向,尤其需要一个直观易读的截面。

季平、余启平、白璎、倪巍四位艺术家,年龄不同,阅历各异,但都生活在上海,深耕当代水墨。他们在各自倾情的艺术领域创作等身,风格独具,传承与创新探索的路径,可谓是解读上海当代水墨的尚佳典例。刘海粟美术馆关注他们多年,且陆续收藏了他们的作品。策划举办四人作品展,旨在让公众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希望藉由他们的作品和故事,零距离地感受上海当代水墨的独特风景。

@季平

四位艺术家,季平是他们中的年长者,在老一辈画家中,早闻其名。认识他是在上海鸿一美术馆举办他“鸟人”系列的画展上。他人脉甚广,传统人物、花鸟都画得很好。实际上,这个年岁的画家,或顾虑自己已成名成家不敢轻举尝试,或订单满满,早已定格某种“风格”不断山寨自己活得尚好了,哪还有心气“折腾”。“ 鸟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敢于把自己格式化,探寻当代艺术观念表达在传统水墨中呈现的可能与野心,也看到了一向高冷的中国传统国画,从优雅唯美的体态走入当下弥漫着烟火气的平常生活。

鸟人系列作品:《心语▪灵魂告白》

“鸟人” 系列作品:《心语▪灵魂告白》

在“鸟人”系列作品中,艺术家试图抽离传统国画的技法套路,除却规则程式,致力用图像来叙事、寓言、表达深层的哲学思考,因此这些作品也成了艺术家表达对社会问题思辨的《心语▪灵魂告白》。实际上,在本次四人作品联展中,季平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尘事▪平凡生活》,仍希望通过水墨这一“试验工具”,从日复一日照顾年迈父母的平凡日常中,生发出对生命个体去往从来的反思与诘问。

《尘事▪平凡生活》系列作品

《尘事▪平凡生活》系列作品

——致力于赋予中国传统水墨以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语汇。这是我对季平水墨艺术近年来的探索成果最直译的观感和体会。

@倪巍

四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倪巍,作品与季平同置一室,尽管风格不同,气场各异,但相信观之,均难抑惊诧与震撼。倪巍出身学府,水墨艺术研至博士,从传统中走来,一步一个脚印练就的“童子功”非同一般。还记得大约6年前,在某一本画册中看到一幅水墨画《溪山无尽藏》的情景——描绘的是一群人在山间劳作、刨石制砚的场景,画面中,人物体态用简笔钩衬,充满童趣和卡通式的喜感,或立或坐,能曲能伸,交错叠置于山石间;焦墨线点作黑,衣服溪水留白,灰墨淡彩,加上密密匝匝的题字,以独具匠心布陈的黑白灰关系,构成一幅当代水墨的视觉奇境,从此,作者倪巍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倪巍水墨作品《溪山无尽藏》

倪巍水墨作品《溪山无尽藏》

去年10月,在倪巍家里,第一次看到一捆又一捆包扎起来的N多幅《溪山无尽藏》,惊诧莫名。原来,为了画出最佳效果,倪巍习惯于一遍又一遍地画,一遍又一遍地研磨精进,结果是幅幅精彩爱不释手。这种“反刍”模式似乎也成了倪巍的创作秘笈,那些全开尺幅、用焦墨一笔一笔编织成的“浦东浦西” “朝九晚五”等等城市风景,何止是“焦墨十万笔”才能画成的“高城百尺楼”?一遍一遍地描绘,整张整张地“复制”,绝对是以超强的毅力克服了密集恐惧,令人观之折服。在那些细密繁复的墨线交织构建成为城市肌理表情的画面中,传统水墨普遍崇尚的由线墨、留白、以少胜多所带来的“气”和“韵”,常常被焦灼稠密的点线填满,我们看到的是城市建筑不断走高、走密、走向繁复无尽的压抑、气场与震撼,或许,这就是艺术家对城市肌理构成以及潜藏在城市冷表情背后的内在精神体察细入微的理解。

倪巍水墨作品《海上一角》

倪巍水墨作品《海上一角》

个人认为,倪巍对当代水墨探索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中隐藏在笔墨背后的浪漫童心,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拙笔童趣,还有就是对现代构成艺术形式感的迷恋。他的许多作品,看似行笔草草,实则是童趣般高超笔墨技法的拙然天成,或充满立体构成主义的视觉肌理与随意,总之当代感十足。

——倪巍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水墨的笔墨+童话般丰富的想象力+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结合体,这种多元结合产生的创新动能和催化效应后劲十足。相信未来一定精彩可期。

艺术是作者生活的映射,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在画自己。作品是艺术家的代言人,什么样的人,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你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思想深度、气度格局、审美情趣、甚至个人脾性,通通都在作品里了。此次展览的另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余启平和白璎两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相信观众还可以领略到上海当代水墨的另一个面向。两位艺术家笔墨纸端溢满雅致,生活的滋润和心灵的惬意跃然纸上,相信观众观之即刻就会静下心来。

@余启平

余启平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85新潮的亲历者。当代艺术追求的个性独立、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于他定然是了然于胸的,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很少看到那种批判精神的植入感,看到的更多是超然于物外、寄情南山的情怀所编织的异想世界——一种具有当代感精神情怀的乌有之乡。想必是他从南京到日本再到上海,几十年来历经了中国文化思想的起伏演变,国内外生活环境的异动迁徙,身心涅槃过后的开悟。书房、文玩、山寺、白马、楼阁、小和尚常常成为余启平画中的表达主体,似与作者对话,一起出台演绎;画中的场景、故事、情趣、甚至一颦一笑,其实都是艺术家心灵乌有之乡的“剧情”投射了。

余启平水墨作品

余启平水墨作品

从余启平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气韵传承得很好,也对日本绘画题材体例如何融入生活、如何走心的奥妙深有研究,更是巧妙地把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情怀融入到自己独创的绘画世界——这是专属于艺术家灵魂高处的精神世界。这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世界与充满烟火气的现实世界其实是互为参修的,让生活艺术化,或让艺术生活化,都是很多艺术家致力追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余启平先生做到了。

@白璎

艺术家对生活的别样理解,在白璎的画作里经由人物的演绎变得更加有趣。在他描绘都市题材的系列作品中,于各种场景出现的人,似乎都是经过作者精心“人设”出来的“潮人”。这种“人设”,其实是艺术家对人物体态美、造型美的独特理解与创造,包括他(她)们出场的方式似乎都经过严格的肢体语言训练,带着艺术家期望的表情、姿态、时尚衣着和审美,因此是那样的新潮有型。

这些“潮人”,肌肤体色几乎都是淡淡的胭脂粉,衣服多为单色或留白,衬以灰色平涂背景,而衣纹褶皱的处理常常成为艺术家展现笔墨功底和水墨浓淡趣味的吸睛看点。以仕女的笔法,表现今人体态,画面充盈着当下都市生活的小资与浪漫。所有这些,构成了白璎都市题材系列水墨作品别具一格的表现特色。

而从白璎其它题材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致力于把这种特色“推衍”、“复制”到其它非都市类题材的努力,其中,对于戏曲人物的表达就很棒,但是,白璎似乎并不就此满足,风景题材、甚至主题性绘画创作,他也在不断涉猎尝试。致力于将“特色”转化为“风格”,是每一个艺术家创作过程凤凰涅槃的必由之路。白璎选择的是把当时当下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热腾腾的时尚生活提纯为笔墨纸端的“人设”演绎。这个活儿绝对是相当有难度的,有此追求的艺术家估计这辈子也很难停下来了。

一幅作品可以解读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可以窥探一座城市的文化。以上四位艺术家,或许每位观众对他们的解读都会不同,但有一点,通过他们,可以帮助公众去探寻、解读、描摹定义上海当时当下的水墨新貌与动向,这就是刘海粟美术馆作为国家公共美术馆特别收藏了他们的作品并策划举办此次展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