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理论上应该是博物馆的大年。
近日,在北京展出“铁凤风鸣——辽金东京地区文物展” ,精选153件(套)辽金文物,向观众讲述了千余年前生活在北方的契丹、女真族的民族文化、地域风采和文明历程。
许多藏家对于乾隆时期的古陶瓷都十分关注。在清朝古陶瓷的烧制中,乾隆时期的制瓷业在当时最为鼎盛,烧制出来的古陶瓷,几乎代表了清代陶瓷的最高水准。
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推出“亚洲探险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传奇”特展,共同呈现一段回荡于东西之间的交流故事。
文创是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入年轻人生活的有效方式。毕竟,打卡一次博物馆就是一次,而文创买回家天天见,况且,还能网购。
博物馆应顺应趋势变化,通过文创衍生品丰富自身功能。而博物馆的文创品应当具有美学特色,在生活实用性的基础上富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隐身于藏品背后的故事。
非常有趣的是,在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古代绘画中,均有董其昌《烟江叠嶂图》。
博物馆除了具有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审美传输、艺术传导、知识传送等功能外,还需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及积极的学术使命,这是相当重要的博物馆“内功”建设及“软实力”体现。
故宫彩妆的事故还有可能发生在其他文创产品上。从无人问津、冷冷清清到人气爆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路走来,故宫文创产业经历了无数波折。
前两天和宝迷们聊了开起小卖部的故宫,一边圈粉一边发展周边致富之道。
2019年第一个月,想好去哪看展览了么?
书画鉴定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例如清乾隆朝借《石渠宝笈》诸书的编纂,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编目、鉴定。
12月12日,中国美术馆“生命之树——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艺术展”展览现场。2018年,该馆通过策划风格各异的展览,为首都市民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虽然展品数量上较2017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少了一些,但依然件件俱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杰作,绝对不容错过!
2018年正值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位收藏鉴赏大家无疑是传奇。
在中国书画专场,重磅推出清宫廷画家冯宁巨幅《平安驈图》,此作乃博物馆级藏品,冯宁身为清嘉庆帝御前画师,著录流传作品仅十七件。
苏轼画风大胆,极具创造力,尤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但可惜的是,流传至今的苏轼画作十分稀少。
本年度的展览从时间、空间、表现形式、文化意义等各个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
台北故宫博物院年末大展“亚洲探险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传奇”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开幕, 展览以荷使出行成功觐见大清皇帝的旅程。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最近公布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2019年1月16日-24日)的展品清单中,消失了近百年的北宋李公麟所画《五马图》出现在了展览的第五章中。
随着“互联网+”模式渗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博物馆也开始为此模式所影响,逐渐变得“接地气”起来。
第二季《国家宝藏》迎来了首期播出,“金瓯永固杯”的前世传奇不但吸引了现在观众的眼球,更是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信息,见证了大清的国力强盛,也目睹了它的风雨飘零。
12月19日,“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
2009年,故宫年度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2012年度突破1500万,2016年突破1600万,到2018年首次突破1700万,不断刷新年度参观人数的纪录。
变化了的传播和体验形式,收获的不只是人气,本质上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12月13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博物馆藏原始瓷精品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展出。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完成改陈,重新开放。近期,来自沈阳故宫等处的150余件(套)辽代文物加盟首展,讲述辽金往事。
“故里山花此时开--齐白石原作回乡展”27日在湖南湘潭市博物馆开展,130余件齐白石真迹在其家乡亮相,其中20件故宫博物院院藏作品为首次公开面世。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一群“好色之徒”进行了对于“色彩”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