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宽和我是多年的老朋友,对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探索,我一直比较关注,饶有兴趣。他曾是中国海关多个海关的关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官员。
所谓“月令” ,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与东南西北四方特点,构建时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天时与方位,注重运动与节律,注重适从与成效,既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性。
照片背景石刻“厦门植物园”为罗钟题写 【艺术简历】罗钟,号云烟居主,1944年生于厦门。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早年...
《中秋帖》是王献之存世不多的书作中的墨迹本,因为篇首“中秋”二字而得名。但它是不是“小王”的亲书墨迹,前人多有疑问。
展览上,经层层评审后入展的212幅篆书、篆刻、刻字作品得以亮相,可以看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体现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及取法的开阔,基本代表了现阶段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随后,隶书...
古诗四帖》为草书的至高境界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张旭草书也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被唐文宗诏称为“三绝” ,成为大唐文化的亮点。这不仅是大唐恢宏创新气象中的典范,更为后世的千秋书坛留下了绝世...
当“传统基础上创新”已成为人们不假思索的口头禅时,如何创新并反映时代的生活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一切有志于书法发展的创作者、研究者都会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的品质是深沉而谦逊的...
汤晓燕和其他成功的书法家一样,走了一条很寂寞的学书历程。从基础起步,一个个台阶走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书法技法进行了很好的锤炼,同时也提高了对书法艺术审美的理解与认识。
“律”是中国艺术生命创造精神的精华,它使中国艺术更富有内涵,更让人寻味,更具有永恒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意识和灵动、自由、和谐的民族精神,堪称中华艺术艺进乎道...
碑学经过近一个世纪亢奋蓬勃,必然呈现桎梏窒息、碍滞板结之颓势,更有人集中指责康有为等人出于一己之私,通过对书法主观揣测、比拟附会来达到政治上变革之目的。
姜祖禹沉静、笃诚,在书法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可谓只傍清水,不染俗尘。心归自然,大道如常。艺术是一生的修行,是生命的延续。他深具追求艺术的纯粹心,钟爱、敬畏经典的虔诚心。
书法作为一门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它的本体相对有着一定的稳定性、载体性和传承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如本体语言中笔法的从单一到多元、字法的从复杂到简约、章法的从简单到丰富、墨法的从单纯到...
羊晓君始终把传承、弘扬、推广中国书法艺术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多次代表中国残疾人书法家出国访问进行艺术交流, 2014年,羊晓君带着自己的新作到美国纽约中美艺术中心参加展览,那次展览的主题是...
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必然带有对生活的理解与观照,对社会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活情态的表达。笔墨反映时代,而笔墨之气韵来自传统。笔墨既是载体又是内容,传统元素融合现代理念,...
?“意在笔先”这四个字常常见诸于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之中。最早可以见到这四个字的文献资料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闻为王羲之所作的书法理论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
“刻意”在书法审美上同样“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虽没有像“天成”被书法家追捧,但也从未被书法家奚落打入“冷宫” ,更多则是作为辅翼以与“天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魏碑墓志醒石轩藏汉魏晋唐碑铭墓志卷 袁行霈题《中国历代经典碑帖—古代部分—碑刻墓志卷》 马新林 编纂 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十二月版在《说文解字》中,“碑”被释作“竖石也”。也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地位重要,功能、作用独特。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基础,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书法艺术。
从先贤之语中可知,深入中国书法核心传统,用心体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导师们才能更真切、准确地领悟自身在书法传播、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
在时代背景下,书法的文化性需要继续弘扬,而艺术家的多向思维和现代表现力更要深度挖掘。实用性的消逝,随之而来的是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提升,随着书法精神性的彻底展现,具有时代符号的新的...
这件作品从整体来看,极为飘逸和妍美。在章法上前后统一、疏密一致、不浮不躁、浑然一体。点画则十分精到, 而且笔笔有交代,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都体现了书写时的认真与从容,反映了作者...
没有传统,就像民族失去了道统,民族性与纯粹性消失了;没有自律,书法语言就没有了自身的规则,书法艺术便会出现人为的扭曲。
日前,师村妙石的46件(套)篆刻书法作品悉数呈现在由日本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师古妙创——师村妙石篆刻书法艺术展”中,斑斓的色彩、创新的书法篆刻形式、别具一格的展陈方...
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是比较新的课题,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大尺幅作品就是尺寸大吗?那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又是怎么样的?
当书法进入到创作实践中时,所谓“灵感”往往是一种触发;所谓“激情”,则是一种唤起。了解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民国时期碑与帖之间并非孰重孰轻、碑取代帖、碑兴帖亡的关系,而是并存不悖、共存共荣、并存发展的;碑与帖日渐融合是民国书坛书法创作的主流。
看似繁荣而大众的书法审美并未跟上,如何让书法艺术从戏耍表演走向专业,如何让书法艺术远离低俗,如何提高大众的书法审美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明末书风竞尚姿媚而少奋发为雄气概,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等提倡取法高古、振兴书坛的活动,当时称之为“三珠树”。他在书法艺术方面,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张祖翼是一位严谨的学者、金石碑版研究专家,书法艺术也同样造诣极高。髫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印师完白,亦工行楷,偶写兰竹,均有韵致。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年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情韵的汉字书写形象的创造表现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作为本民族土生土长的艺术,书法比其他艺术更强调传承和创新的统一。那么,对书法来说,“古人...
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技法低下的问题,也不是文化缺失的问题,更不是缺少获奖书家的问题,而是缺乏一种气象,缺乏那种能够凝聚和提振人心的充沛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