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

展览资讯 来源:威海市美术馆 2023-08-31 14:28
8月21日,“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8月21日,“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画展由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办,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威海市政协书画联谊会承办,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烟台市油画学会、威海市美术馆(威海画院)协办。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山东美术馆原馆长、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陈国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山东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王廷琦,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端廷先后致辞。艺术家于来致答谢辞,陈国力宣布展览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姚永主持开幕式。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致辞

徐涟在致辞中表示,生于山东东部沿海的于来,将眼光投射到黄土高原让人意外。但从其求学道路和艺术观念中可能看到,他的视野和眼光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艺术家的当代视野,也因此,他有意识地回归到中华文明、以中国画家的身份意识去寻找自己的创作题材,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出生地域。十多年前,于来与黄土高原邂逅,立即被她的深沉、宽厚、博大、悠久所感动,便开始描绘黄土高原,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文化寻根之行。在于来的创作中,民间艺术的趣味和文化符号有着非常鲜明的展现,但他也同时受到西方诸多油画大师的影响,可以看出他以自己的方式融汇中国乡土风景人物与西方油画技法的探索与努力。他对色彩的提炼既有民间的影响,也有主观心理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可辨识的艺术面貌。当然,他的艺术技巧与油画语言还需要不断提纯、精炼,他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我看来,于来不断深入到黄土高原,寻找到能够带给他灵感与情感的艺术冲动,这对于来而言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同时,能够始终保有对生活、对艺术的激情,也是身为艺术家的首要特质。

山东美术馆原馆长、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陈国力致辞

山东美术馆原馆长、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陈国力致辞

陈国力表示,本次展览的主题“厚土锐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于来的创作理念。他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描绘和对人们生活的观察,将黄土高原的奇特景观和人文风情细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他的作品融入了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通过这些作品讴歌黄土高原生灵的坚韧性格和顽强活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观念。于来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黄土高原的变迁,传递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怀,还寄托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殷切期盼。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姚永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姚永主持开幕式

王廷琦委托主持人代为致辞。他在致辞信中表示,于来是生长在齐鲁大地、胶东厚土上的油画家,长期“面朝大海”,辛勤耕耘,油画创作,成绩斐然。近年来从大海走向黄土高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用油画语言展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深具“厚土气质”,实现艺术蜕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端廷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端廷致辞

王端廷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从回望乡土起步的,20世纪90年代,“乡土表现主义”迅速崛起并延续至今,其不以如实刻画对象为动机,而以表现艺术家内心对对象的感受为目的。于来就是“乡土表现主义”绘画流派中一位热情而执着的实践者。近20年来,于来将黄土高原当成自己的创作基地,通过写生已经积累了1000多幅作品,作品题材各异,他用画笔记录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生命状态。于来通过这些作品所要讴歌的正是黄土高原上所有生灵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活力,而这正是他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绘画的本质特征和最高价值。

于来致答谢辞

于来致答谢辞

于来在答谢辞中表示,这次展览汇集了他近14年来,几十次在黄土高原写生创作中的部分成果120幅。这些画作再现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风俗文化和社会风情,并富于艺术性地呈现出他在写生创作黄土高原作品时自身艺术语言的蜕变过程。感激艺术界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并表示会沿着这条探索之路继续走下去。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徐涟、陈国力、姚永、丁一林、王端廷 、赵培智、王琨、张曙光、陈明、宛少军、李贵男、王永国、于来等参加了“厚土蜕变——于来个人油画展”学术研讨会。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