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高原厚土沟壑纵横,民俗文化博大厚重,高原老乡纯朴倔强,自然气候让人生畏,这就是我的高原,我的厚土。亿万年阅尽,你沉浸于高冷之中。背天面土,我朝拜于你的脚下。十几年,几十次,我对你写生创作。你蜕变了我,也蜕变了自己。我多想画幅经典的高原,高原的经典,怎奈你太厚,太厚!一轮十二载。我变了,你也变了。我熟悉了你,你却不了解我。我用尽所能伺奉着你,你想尽一切刁难着我!我让你有血有肉,丰筋强骨!你让我遍体鳞伤,筋骨错位!我无力蜕变你的体格、你的胆、你的魂,因为你太……我只想尽其一生,在方寸之间,把你升华!
厚土蜕变....2010年6月第一次对高原写生...2012年11月《民谣》第一次尝试用取舍、概括的手法表现高原....2013年4月《高粱熟了》第一次尝试用写意的手法表现黄土高原....厚土蜕变....2013年5月《印象黄土高原》第一次尝试从黄土高原提炼自然符号完成作品....2013年11月《耕天》第一次尝试用抽象的手法再现黄土高原.....厚土蜕变....2014年4月《再琢厚土》第一次尝试把黄土高原解构、重组....2014年5月《狂野厚土》第一次尝试用主观的色彩替换高原的客观色彩....厚土蜕变....2014年11月《厚土留音》第一次尝试在作品中加入陕北民歌的文化因素....2015年4月《厚土记忆》第一次尝试用综合材料表现黄土高原的社会风景....厚土蜕变....
《信天游》
《耕天》、《又见厚土》富于弦外之音,让民居贴近天空,作为无疆行者的画家注入了虔诚奉献的渴望,持重的灵动萌发于笔端,北国壮士秦腔般的浩歌,千秋老树上岁月的烙痕即对先民汗流成河的垦殖引发深深的怀念。开阔、爽朗、稳健。《山凹里的高粱》离形存意,黑红互衬,艳得粗犷,夸张了穗的长与粗,坚韧的人气焕彩吐秀。
柯文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万年的峁》
在我看来,于来是“乡土表现主义”绘画流派中又一位热情而执着的实践者。于来秉承油画固有的求真精神,带着朴素的情怀,用画笔记录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对那片土地及其生灵的真实感受。在人物和景物的造型上,于来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不追求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而采用删繁就简的塑造方式。对于人物形象处理,他不注重形貌五官的精细描绘,而强调身体动态的充分展现。于来遵从“随类赋彩”和“应物象形”这一古老绘画原则的选择。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于来将这种处理手法推到了极致,其色彩的简化和造型的夸张程度几乎将自己的作品推到了非具象绘画的门口。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黄河》
于来很低调,从年龄上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候,很多场合从不见他的身影。我猜想,一方面他想免去多余的应酬,另一方面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思、所想不愿受到干扰,自己想干的事情需要时间和思考,这在他近年来大量的探索作品中可以得到佐证。于来色彩感觉好,运用对比强烈的补色,使自己的意图得到充分的表述,色彩的运用自如,可看出它基本功的扎实和色彩涵养。在油画的语言运用上,于来很重视油画材料本身的美感,肌理的安排,厚蕴的处理,点线的组合,尽量发挥油画语言的特点,使作品更耐品、耐看。
王琨
《中国油画》杂志执行主编
《拉手手 亲口口》
这次见到新作,我眼前一亮,心情为之振奋,重现唤起了我内心早已遗忘的两个字——感动。于来的这批作品和当下画坛流行的样式不同:新鲜、生勐、有想法、有角度、有内涵、有情、有趣,令人回味。
于来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感和情趣,这些东西在现在的绘画作品中很少见了。他的这批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集人物、民俗、动物、植物于一体,融过去、现在于一时,像故事更像传说,这与他常年游走于西北黄土高原有关,那里的地貌、风土人情对他来说已烂熟于心。
姚永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教授
《老熟土》
《舞厚土》
于来,男,1972年6月生于山东乳山。1992年—1996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2005年—200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研修油画专业,2006年—2007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创作研究生班。2010年10月调入山东省威海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威海市美术馆(威海画院)专职画家,威海市美术馆创作部主任,威海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威海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威海市文化名家”。
文章标题: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将在威海市美术馆开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