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

关于北京画院

为公众提供关于北京画院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活动及展览信息、公共艺术讲座等内容。同时北京画院作为目前收藏有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将在此平台上为公众提供齐白石艺术与人生解读,齐白石作品赏析,齐白石公共教育活 [详细]

齐白石与黄宾虹的花鸟之约 | 北京画院齐白石藏品赴浙江美术馆展出

2020-09-09 18:30 793

展览海报

2020年9月8日,由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展览分为“不似之似”“神逸并美”“画之真诀”三个版块,展出齐白石、黄宾虹晚年花鸟画作品及画稿170件左右,其中北京画院齐白石藏品80件,配以艺术年表,齐白石、黄宾虹画语录,各家谈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的文字,老照片等文献资料。

齐白石(1864-1957)

黄宾虹(1865-1955)

草虫秋海棠 齐白石 68×33.5cm 北京画院藏

月季黄宾虹 67.3×33.4cm 195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两位巨匠,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卓越的贡献和地位,是近百年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巅峰代表。生前分别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和“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素以“北齐南黄”并称。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展示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的艺术成就,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本次展览。展览聚焦齐白石、黄宾虹晚年成熟时期花鸟画作品,将两位大师的花鸟画作品首次对比展出,双峰并峙,美美与共。通过比较作品内涵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探究其绘画语言、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理路,总结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艺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传统中国花鸟画艺术现代转型提供有益滋养和范例,借以探讨中国花鸟画在当代传承、发展及创新的可能性路径。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右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右三),以及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左一)对谈交流,浙江美术馆副馆长余良峰主持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

浙江省美术馆副馆长余良峰

9月8日下午,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ZAM馆长论坛:“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开幕暨2020-2021浙江美术馆“百年浙江美术”系列展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以及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就此次展览的策展理念以及合作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对谈实录

两位大师的一次碰撞

应金飞:去年五六月份我们就提出要做这样一个展览。我用了一个词,“追问”。我们希望做大家晚年的作品,我就追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点。一开始准备做综合类展览,比如说山水、花鸟、书法等等的综合,我又追问,是往大做,还是选择一个点来做?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探讨,最后确定以花鸟为主题。齐白石的花鸟是大家都很清楚的,而黄宾虹更重要的是山水体系。

当一个展览出现两个大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创作视角。如果没有比较,这个方面的力量就会减弱。他们两个人的异同很多种说法:什么是老年变法?逻辑在哪儿?在我们的理解中,这是一个艺术家对客观对象描述的纬度问题,这些问题深入开去都值得探讨。从我们策划展览来说,就是要挖掘展览作品背后的逻辑和关联,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吴洪亮:这次展览是20世纪的两位大师的一次有效相遇。北京画院讲一个关键点,“熟中生”。大家对黄宾虹熟悉吗,对齐白石熟悉吗,但是两个人的花鸟画有何异同?不熟,黄宾虹的花鸟画更不熟悉了。平时我很少看到黄宾虹的花鸟,这次在浙江省博物馆看到,感到非常惊艳。他提供了一套我非常不熟悉的花鸟画方式,希望明年北京的艺术爱好者也能见识一下。相信浙江杭州的朋友对齐白石一定有认识,但是北京画院这么大量的花鸟画来到这里也是第一次,跟黄宾虹的花鸟对应起来,可以发现两位大师完全是用不同的路径来阐释同样的牡丹、禽鸟。

还有一点,齐白石的艺术是从泥土中来,海派的继承更重。而黄宾虹先生则是受到更久远的文人画系统和他当时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影响,不仅要考究他的笔墨,而且也要考量其中的色彩、灰调子。黄宾虹的色彩非常非常不一般。总之,今天在这里能亲观近观黄宾虹、齐白石两位大师的花鸟画让我感觉很兴奋!

牡丹齐白石 103.5X34cm 1955年 北京画院藏

芙蓉黄宾虹 68.5×33.2cm 195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艺术是和而不同

吴洪亮:做研究和做美术馆有一个很大的差异,研究是把表面的问题往深做,美术馆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把深的东西用一个通俗可视的方法表现出来。齐白石的花鸟画按照研究者的话来说,源于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民间。艺术生发的核心,是通灵的。“楚地多傩”,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从小在那片土地长大,接了那边的地气,艺术的民间能量跟原始“人之初”的本能表达有关,自然与那些所谓的传统不同。还有一条路径源于海派。我们知道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关系,尤其是花鸟在齐白石的身上进行了一次交融,齐白石又有自己的天分。所以齐白石的花鸟有民间的俗艳之美,也有来自传统又被现代改良过的市井之美,他内心一辈子就想当个接近于有文化的文人。

许洪流:黄宾虹是画他的理想,是为自己画,不是为别人画。看黄宾虹的花鸟画首先还是要了解他的山水画,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黄宾虹不是专职的花鸟画家,花鸟画留下来不多,从他的言谈来看,花鸟画他是非常业余的,但是一个山水画大师本身已经在绘画上占据了一个高峰,随便玩也不得了。

他的艺术特点,我个人感觉可以有这么几个字来概括:

“淡”。平淡。黄宾虹的画总得来说比较淡雅,他是中国传统文人,有比较高的一种审美追求,在历史上特别有影响力的董其昌也是追求“淡”。黄宾虹的山水画很浓重,但是花鸟画却很淡,不过在技法上是相通的。比如说他画山水画有很多字墨画,他的花鸟同样有字,虽然淡,但是厚重,不单薄。

“简”。简洁,而不是简单。这是传统文人画一直在追求的共同点。

“拙”。巧拙。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也常说到这点,要出人意表,做人家想不到的,否则的话往往就不拙。拙还跟厚重有关系。

“浑”。浑厚。作品要整幅对照,不要局部去看。黄宾虹的书法功底非常深,书法讲究的是笔势强,所以他的画能浑然一体,这是黄宾虹在传统的文人画家当中成就特别高的。他的作品有一种浑厚之气,建议大家在展厅里可以静静地去体会和感受。

鱼虾负剑 齐白石 134.5×33cm 北京画院藏

萱花虫石 黄宾虹 97×38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土的力量就是全球的力量

应金飞:不管做什么类型的展览,我觉得都应该有国际视野或者全球性的话语体系。哪怕策划齐白石和黄宾虹的展览,我也希望能够在这个系统之外来观看他们的作品。举一个不成熟的例子,所有对话都要打通语境,就像英语里面的一个词,到我们中国就需要一个翻译的词来对应。不管是写意,还是表现主义,它指向的都是人的精神层面的绘画方式。

吴洪亮:去年在北京画院做齐白石论坛的时候,我提了一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毕加索知道齐白石。为什么西方现代艺术的逻辑能对到齐白石,为什么毕加索、马蒂斯能对到齐白石?20世纪初,当西方的古典绘画走到了一个相对尽头的时候,他们在找艺术本体生发的可能性,那就是自我表现。所以为什么毕加索去找非洲的木雕,马蒂斯去找中东的艺术,都是找未来的动力。而齐白石天生就活在湖南湘潭,那个地方天生就有民间的力量,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历史必然的,也许是偶然的,他们在审美体系中相遇了。今天在全球化的价值里,本土的力量就是全球的力量。

许洪流:吴馆长提到一个观念是我非常认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没有太多的区别,如果有一点隔阂就是文化的隔阂,交流多了之后,这个隔阂也没有了。大家本身都是人,生理结构相同,很多审美观念也差不多。从黄宾虹身上能够看到这些,感觉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松鹰齐白石 182×47cm 北京画院藏

莲塘鹭鸶黄宾虹 34×48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未来视野下该怎么走

吴洪亮:不同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能走在一起挺不容易,今天是一次打破壁垒的完美合作,有点往前走的意思。咱们国内,尤其是疫情之后国际交流有一定难度,我们最应该干的是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下一步在开放的基础上做更深的研究,然后再惠民。

许洪流:应该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展览什么东西,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在提高,审美水平也在提高。我们要办一个好的展览,如果没有资源共享就不行,即使故宫博物院要办好展览也要借助别人。二是人的问题,展览一半取决于作品本身,另一半取决于策展人的水平,策展人能否把意义揭示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应金飞:美术馆、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是收藏体系。我们美术馆虽然有25000多件作品,但是我拒绝回答哪一件作品是镇馆之宝。体系、特色才是镇馆之宝。一定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我把这个体系叫做“有机美术馆”,从策划展览开始,到进入典藏体系,我们建立一个菜单,这个菜单是针对公众、国际交流的,以后交流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

翔鸽稿齐白石 50×47cm 北京画院藏

禽鸟写生稿黄宾虹 27.1×31.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在展览现场为公众导赏讲解齐白石花鸟作品

此图由李忠拍摄

部分内容转自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