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聪颖

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信息

让艺术发生在生活空间里——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

类别:实验艺术/ 作者:尚聪颖 15244

让艺术发生在生活空间里——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

前言:“当作品是从人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发展而来时,最有趣的是可以实现这种紧密的联系或沟通。”—— 川俣正

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

艺术家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于195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他是一位日本装置艺术家,197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完成该大学博士课程期满退学。2007年起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授,现于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之间工作和生活。

川俣正属于那些不能使用严格划分而轻易将他的作品分类的艺术家。从这个术语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他的作品远远超出了艺术。他受到社会学,历史,城市规划,建筑,日常交流和医疗的启发。但是,他并没有利用这些学科将其纳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相反,他超越了艺术背景,并将其扩展到这些领域。他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现了塑造人类周围环境的图案。川俣正对环境的迷恋既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也影响了他所使用的媒体,他无疑是日本当代艺术界的主要人物之一。

工作中的川俣正

川俣正在小的时候就对视觉艺术充满了兴趣,但那时候他对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还只是东京艺术大学的一名油画系学生,当时日本艺术界的氛围并不是十分景气,他不想跟随当时六七十年代在日本发展的“物派艺术”,他想做一些有趣的、与众不同的事情。他没有选择他勤学多年的油画作为他表达艺术的方法,在他看来,仅仅拿着画笔在油画布上反复涂抹,是与他天生对空间的好奇和敏感背道而驰的。有一次他堆积各种不小心躺在桌子上的东西,创造出他的第一个装置。在这起小事件之后,他知道他应该扔掉画布和画笔,开始探索装置的类型。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尝试着用画框去组成房间的隔板,脱离这个物体通常的使用方法,而是换一种不寻常的使用方法,赋予这个物体新的意义。后来他干脆褪去绷在上面的油画布,拿剩下的木头架子进行创作,在这之后,木头就成为了他创作的代表元素。

川俣正作品,蛇纹石计划,1996年

川俣正作品,双人试衣间,1999年,轻木,35 x 62 x 7.5厘米

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移居东京,自从他在乡下成长以来,就对东京及其快速发展的城市景观着迷。东京的快节奏的生活所给整座城市带来的活力与他家乡宁静安逸的氛围截然不同,以至于他常常会在外面一边闲逛一边观察这座城市,同时也一边进行着对于创作的思考。

川俣正天生就是一个非常勤奋刻苦并热爱艺术的人,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在他的创作初期,他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进行着创作,一件作品做完了马上接着开始做下一件作品。包括个人、群展还有团体内部的展览,他一年之中参加了20 个展览,而且都是他强迫自己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完成作品。就在这时,28岁的他受邀参加198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尽管他是在那里面唯一做装置的艺术家,但他得到的评论与回应并不是那么积极。随后他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他应该让他的作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走进我们平时生活的大街小巷,而不是仅仅让作品存在于美术馆或者画廊中。所以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就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

川俣正作品,人民花园,1992年现场工作,木材和钢铁,第九届Documenta展,德国卡塞尔

川俣正作品,蛇形画廊,伦敦,1997年

川俣正作品,交流图书馆,Fiac 2012 Outdoor项目,巴黎杜乐丽花园,2009年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最早的装置艺术可以追溯到马赛尔·杜尚创作的《泉》。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人们都说,川俣正是一位“改变我们环境的艺术家”,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装置艺术原有的通俗的概念,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艺术与环境之间所能产生的种种不同的联系。他在拆迁和建筑之间工作,致力于寻找不同寻常的结构,比如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纪念铜柱上搭建了一个树屋,或是将树屋附加到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外部框架上,并将相同的木制结构嵌入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的树木中,再或是用成千上万的相同的木制结构堆满了凡尔赛当代艺术中心的外墙。从室内墙壁到建筑外墙,从室内到室外,本没有联系的建筑或环境通过他的作品连接在了一起。

川俣正作品,旺多姆广场的树屋,2013年,巴黎

川俣正作品,树屋,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0年

川俣正作品,Gandamaison,2008年,凡尔赛当代艺术中心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与建筑物或是特定的场所有关,而且有很多作品都是就地取材的,他在作品中总会让一部分建筑物与密密麻麻的木板条之类的创作材料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这个建筑物或这个环境回到过去,回到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创作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多种情况是影响作品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想,难道不能把创作过程本身作为作品的最终结果吗?难道不能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提升到比其结果更为重要的位置吗?” (川俣正《无艺术,作为少数派的现代美术》2001年5月,影片艺术出版社)他想做的就是让人们改变对眼前环境的一种特定的固有思维,令观众们为之感到惊叹,在赞叹的同时也进行着思考。川俣正向人们展示他全新的看法,同时也影响着这些环境。

川俣正作品,公寓项目“ Tetra House N-3 W-26”,1983年,现场干预

川俣正作品,被毁的教堂,1987年,现场工作,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木材

他的《树屋》项目是一个持续了有很多年的长期项目,他在全世界的许多城市都留下了那些用木板条搭建的小屋,这些树屋与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或是公共设施结合,在现如今繁华喧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中,在看到川俣正所创作的这一间间质朴而简约的树屋时,都会不自觉的停下脚步,甚至引发人们的思考。他的作品并不只是这一间简简单单的树屋,而是这一间间简单的树屋究竟会与生活在都市中的观赏者们产生什么样的碰撞,这个碰撞可能是视觉上的,也有可能是思想上的,这就是他想做的事情,看似简单却能够引人深思的艺术。“我特别为将无意间托管它们的体系结构设计我的作品。我的作品就像鸟巢。我使用简单的材料来构建一个复杂的临时建筑,该建筑被非法附着在现有建筑物上,例如寄生虫。”(https://www.departures.com/art-culture/artist-bringing-treehouses-gallery-space)

川俣正作品,树屋,现场安装,巴黎杜乐丽花园,2008年

川俣正作品,巴塞尔的树屋,计划2,2007年,胶合板的轻木和丙烯酸漆

川俣正作品,树屋,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0年

川俣正在作品中还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当他在日本许多城市的边缘设置由再生材料(木头、纸板等)搭成的简易棚时,他想到的是贫民窟和无家可归的人,而这些简易棚逐渐出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比如休斯顿,巴西,柏林等城市。他的这些作品不仅拥有了属于自身的显示意义,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反思,可以说川俣正的创作推动了这些社会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川俣正作品,渥太华贫民窟,加拿大国家美术馆,1991年

川俣正作品,休斯顿贫民窟,美国休斯顿,1991年

早年川俣正曾受到荷兰的阿尔克马尔Brijder戒毒治疗中心负责人的邀请,希望他能为治疗中心新建的中央庭院做一件雕塑,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工作进程》(1996—1999)。而川俣正却认为,这个项目如果他能与治疗中心内的患者们一起完成,这将会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在最初,治疗中心产生了抵制的情绪,工作人员表示担心他这么做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他每年都会继续返回那里与患者们合作,每个人都与他在户外一起建造人行道,在此期间,患者的态度发生了显着变化。例如,由于对这个项目传播的认可,记者开始对他们的项目进行走访。起初,患者们总是拒绝拍照,或是背对镜头,这样在媒体上发布的照片中只有川俣正的脸可以看见。然而三年后,每个人都高兴的面对着镜头,他和患者们可以一起拍照,住在那附近的居民也经常与他们进行互动。“经过这些时间的合作,患者可以为参与这个项目感到自豪。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化,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艺术吸引了人们。”

川俣正作品,工作进程(1996-99年),原地工作,荷兰阿尔克马尔,木材

川俣正作品,工作进进程(1996-99年),原地工作,荷兰阿尔克马尔,木材

川俣正在创作时的工作方法与态度也与大多数的艺术家不同,他的新项目可能就是之前某个项目的延续,他之后的创作也不再像他的早期创作一样,那么追求作品的“完整性”和参展的数量,他反而觉得作品的“未完成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他所有作品之间似乎都产生了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他的一件件作品拥有了一种“持续性”。川俣正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开放性,他带着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和方法,经常与当地居民、志愿者甚至游客一起创作,并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经常交流互动,还会听取他人的建议。他这种“交互式”的创作形式成为了他的一种创作的代表手法。坐落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Folie集体》就像一个拥有生命的活物一样,该塔从较高的高度可以看到拉维莱特公园周围及其周围环境的新景象。进行中的这项工作总是在变化,总是在一个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无论你是儿童、青年或成人,好奇的游客还是艺术和建筑爱好者,你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这是观众、艺术家和川俣正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川俣正非常享受这种创作的过程。

Folie集体,装置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2013年

Folie集体,装置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2013年

综上所述,川俣正的作品以及他的创作过程,都很好的与“生活”、与“环境”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没有特定的场所,并总是能够深入人我们的生活空间,人们能够参与他的创作,还可以与他像朋友一般的交流,这就能让他的作品与人们产生某种共鸣,使艺术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状态。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川俣正就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并将其带入到生活中”。

“我对联系比对材料更有信心,与他人合作并发展友情是我最感兴趣的,如果完成的工作几乎是该过程的副产品,那就很好。归根结底,这不仅仅是说是去做一件成品,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生产而已,是为了建立联系而使用艺术。因此,如果我的一件作品被销毁了,那可不是什么悲剧,因为我会创作更多作品,我喜欢不断前进的想法。”(ART iT对川俣正的访谈,《访谈:行动的半径》,2011年)

精选展览

2017年新泻市清代仓库博物馆

2016年法国蓬皮杜中心梅斯

2015年安妮莉·犹达美术,伦敦

2013年巴黎旺多姆广场项目

2009年柏林树屋,柏林文化世界

2002年项目创意,Annely Juda美术,伦敦

1997年搬迁,Annely Juda美术和蛇形画廊,伦敦

1992年人民花园,卡塞尔文献展十一期

1982年Pavilion of Japan, The 40th Venice Biennale

(http://www.annelyjudafineart.co.uk/artists/tadashi-kawamata)

参考资料:

1. ART iT对川俣正的访谈,《访谈:行动的半径》,2011年

https://www.art-it.asia/en/u/admin_ed_feature_e/x1ufm3ajdwxnlveykzrf

2. 宽壁,艺术家简介——川俣正,雨果·赫斯,2016年

https://www.widewalls.ch/artist/tadashi-kawamata/

3. 百度百科,装置艺术

4. 川俣正《无艺术,作为少数派的现代美术》2001年5月,影片艺术出版社

5. 部分作品照片来源于Annely Juda Fine Art官网

6. http://designandsuchas.blogspot.com/2010/09/huts-on-facade-of-centre-pompidou.html

7. http://www.shift.jp.org/en/archives/2013/07/collective_folie_by_tadashi_kawamata.html

2018级实验艺术工作室 尚聪颖

2018500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