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需求愈发旺盛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新奇独特的体验。依托实景再造空间的旅游演艺由此颇受青睐,其中,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呈现更成为一大看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社交与体验放到线下空间,而有趣的互动、有代入感的娱乐体验则是人们的首选。
《城市夜间文旅发展报告(2020)》显示,随着“夜晚+沉浸式”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和情感上的新体验,夜间的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沉浸式体验等各类新项目加速涌现。
自2004年发布的《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作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品类提出后,红色旅游就一直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1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开展相关工作情况。
毋庸置疑,环境的营造、剧情的互动、多感官的体验和角色的扮演,这些体现着个性化和存在感的消费体验正在吸引着当下年轻人并愿意为之买单。
当春秋时期便普及的苏绣绣进了表盘,当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成为“爆款”……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时光里蒙了些许微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夜间旅游之所以受到追棒,除夜间营造的灯光梦幻氛围和轻松休闲的消费业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外,还与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资源和设备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只有结合游客对旅游演艺产品的需求,努力提升创作水平、创新业态模式,才能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新产品,带动旅游演艺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尽管中国旅游演艺票房收入2017年已达51.5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时候,但仍存不少问题。在28日的季度例行发布会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周久财指出,推进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