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将经典名画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入现代生活空间,通过改变传统绘画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激活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绘画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边是2021年度热词“元宇宙”,一边是站在风口再度“翻红”的VR设备。科技大佬有人积极布局,有人只对硬件感兴趣,还有人对“头戴屏幕”嗤之以鼻。
区块链+游戏+艺术,一股强大的虚拟势能正在介入现实世界。
无论是“就地过年”的政策鼓励,还是各省区市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都展现出了文旅发展理念的创新和文化旅游产业业态的推陈出新。
40年历史的“林茨电子艺术节”,作为世界最高科技艺术展会的代表,从展出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科学艺术家们正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世界进行运算、分析和观察。
艺术+新媒体虽然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噱头,但是这些元素已经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层面上。
无论舞台艺术、电视节目还是旅游景区的表演项目,科技始终在各类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
3月,超级明星艺术家布莱恩·唐纳利(Brian Donnelly,又名 KAWS)广受欢迎的 Companion 公仔迎来了全新的系列。
在崇高理念和现代技术带来的赛博化进程之间,我们又该怎么去理解巴黎圣母院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的“命运”呢?尝试从巴黎圣母院的符号象征和拟像与生成理论去切入这个问题。
不止5G,近年来,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
苏富比纽约近日宣布,其2019年5月的当代艺术拍卖夜场将展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收藏的重要作品:马克罗斯科的《无题》(1960)。
「黑色蝴蝶」是一组布尔乔亚创作于生命中最后十年的作品,包括一系列黑色纺织头像作品,和艺术家收藏的晚期实验性纸上作品。
艺术家庞茂琨便是把历史经典当作参照和原点,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这是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创作路径。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展览,包括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