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代码 | 10003 |
---|---|
所 在 地 | 北京 |
院校特性 | 教育部直属 |
院校隶属 | 教育部 |
学历层次 | 本科 |
办学类型 | 大学 |
院校类型 | 艺术 |
开设专业 | 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
网站地址 | http://www.tsinghua.edu.cn |
咨询电话 | 010-62770334 |
院校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编者按:
《中国彩塑艺术》课程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胥建国于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后,开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系列课程之一。该课程2001年为清华大学首批精品共建课程,《中国彩塑艺术》一书于2005年获批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胥建国老师根据近年最新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将《中国彩塑艺术》一书进行了重新修订撰写,形成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
本期内容的是胥建国老师指导的清华美院雕塑系2018级学生在《中国彩塑艺术》课程上的创作成果。
海报
清华美院雕塑系《中国彩塑艺术》课程介绍
创作主题:宋词意象
作品形式:彩塑
学习对象:本科三年级
课时:80学时、2学分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前与唐诗争奇,后与元曲斗艳,或浅吟低唱,温柔婉转,或大江东去,豪迈有情。与宋词相映成辉的宋代绘画,简洁、含蓄、轻柔,或叩击生命或凝聚雅趣。今以宋词为主题进行雕塑创作,既是为了通过词意承继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希望透过词境展现辽阔自然与揭示人文情感。课程训练目的,一是强调基础训练向专业创作转化,二是传统语言向当代语境转化。创作过程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在尊法守度基础上拓展思维,大胆创新。——胥建国
清华美院雕塑系2018级学生创作成果选登
作品名称:《牧童》
作者:班俊俊
诗词内容: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创作感受:
我所选取的这句宋词所描写是牧童骑牛晚归的画面,与词句原意不同的是牧童与牛的形态,构思下决定让牧童站立在牛背上,御风前行,凸显出牧童少年时的坚毅性格。形象上把牛的形态主观概括处理,牧童竖直站立,牛曲线横卧,一横一竖,一曲一直之间,牧童与牛在空间形式上相互呼应。创作过程中反复调整人物形象,其目的是想营造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所以在牧童神情上的刻画上多呈现一种笃定、祥和的神态。颜色上也采用淡彩,人物素雅,整体偏青绿色调。
作品名称:《少年狂》
作者:黄仁余
诗词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感受:
课程锻炼了我们的造型能力、着色能力以及形体空间的认知能力。练习以相对合理的形体关系为基础,追求形体之间的美感,从重心、动态、形体的处理入手,做一个“气韵”的探索。课程使我明白了形体空间对学习研究雕塑的重要性,“贯通性”对气韵形成的关键性。后期的着色直接影响着雕塑的最终的形态,课堂的着色练习增加了作品的可能性,拓宽了雕塑作品的另一个维度——色彩。
作品名称:《荷》
作者:李承俊
诗词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创作感受:
根据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感而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非常生动的描绘出西子的美丽形象,让我想要去用彩塑去表现它。现在来看,总体而言,我的表现基本到位,只是最后的服饰花纹一直没有思量好,所以没有画出,但是能够体现出淡妆浓抹这种形象。彩塑课程,塑造阶段固然重要,但绘画阶段才是彩塑课的核心,这节课我基本掌握了对雕塑上色的技巧,开始时想象上色是很简单的,但其实不然,上色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第一遍上色可能就像油画的底色一样,并不能很好地完成颜色,需要反复上色打磨,上色可以增加雕塑的精彩程度,使雕塑具有颜色这一属性,学会上色方法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感谢老师四周以来的教导,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作品名称:《怀愁》
作者:刘丹一
诗词内容: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创作感受:
本次课程以宋代人物作为题目进行创作,宋代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是精致风雅忧郁典雅的,宋词更是时代的象征。所以我打算做一位满怀愁绪的诗人,于是选择了陆游的《钗头凤》,词中重游故地后触景生情,过往的情感被勾起,爱而不得的遗憾和时过境迁的感叹都揉进了词中,在雕塑中我也想表达出这类情感。所以在形制的设计上,想选取一些夸张的手法去突出人物的惆怅与眷恋。以一种不平稳的后倾带动整个人物的动势,不平稳的姿势也加强了人物的情感和周身的氛围。在色彩上,整体以冷色为主。借用了宋代汝窑的元素,想去模仿那中雨过天晴的清雅淡色,更能突出人物的愁绪与诗词背后的含义。
作品名称:《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
姓名:莫思童
诗词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感受:
在宋词人物中,苏东坡一直对我很有吸引力,他一生颠沛,却仍积极面对世界,儒家的入世、道家的顺应自然而为、佛家的自省和对“心”的尊重,在他的一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塑造了他晚年时候的状态,在造型上尽可能的简约,创作过程中造型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在此之前对那些有关中国传统雕塑的作品,却好像只是在还原过去的造型手法而表示怀疑,自己亲手做过,发现有时也不过心之所向而已,我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做了,东坡的洒脱,也正在于他尽可能的在尊重自己的情感下处理现实和自我意愿之间的拉扯吧。在颜色上,用了汝瓷的颜色,雨后天将晴未晴的颜色,“也无风雨也无晴”也不止简单的平静,平静背后一定有两种相反的力在对抗,东坡大致如此,我也大致如此,人大致如此。
作品名称:《望云—辛弃疾》
作者:唐文强
诗词内容:
《西江月·一柱中擎远碧》
辛弃疾
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倚高寒。
横陈削就短长山。莫把一分增减。
我望云烟目断,人言风景天慳。
被公诗笔尽追还。更上层楼一览。
创作感受:
这次彩塑课创作我做的是一个历史人物。依据这句诗:“我望云烟目断,人言风景天慳。”去寻找人物的的状态。创作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去探索人物的性格特征,最难把握的也是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人物的动态以及状态调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基础课的重要性,雕塑的构成以及形式是这次彩塑课中我比较欠缺的。起初自己就很简单的在做一个人物形象,后来发现雕塑有时候和绘画一样都需要考虑到构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对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不足。在后期的着色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颜色要与人物环境以及特征符合还是比较难处里的,颜色的厚薄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整个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弥补了自己的知识漏洞。
作品名称:《最喜小儿亡赖》
作者:王昊玟
诗词内容: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创作感受:
大三上学期彩塑课作业终于告一段落,整个小创作虽体量不大,却拉了十足的战线,堪称自己目前为止短暂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至长。一路下来——画稿子与分享讨论、课上与课下做、美院封楼搬回寝室做、假期回来的打磨抛光、上色调整,期间少不了老师和身边同学朋友或悉心指点或随口戏谑:零碎在生活和其他任务中的这件作品现在看来更像是记录了一段时光、一段心路历程。曾少年气的倾向于追逐宏大的东西,关于宇宙、关于科幻、关于社会、关于战争,关于溯源、关于探求。所以19年听说大三这门课时,心想一定要塑造一个勇猛的将军,不论描绘的状态威风凛凛亦或虎落平阳。然而疫情回来之后,很多东西好像归于日常又好像发生了什么改变,感到需要重新整合自己过去20年的许多,于是鬼使神差的选择描绘了一个静谧田园中、从日常最小处着手的小趣味。指不定颇有辛弃疾他老人家真实看到这幕田园风光时的体验呢。
“你既然给小孩身上加了荷塘的泥巴,不如在老头身上加个泥手印。”丹一这样说着。我知道它终于要完成了。
作品名称:《渔父》
作者:魏长友
诗词内容:
《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
俞紫芝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创作感受:
我所选取的宋词是《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中的“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有一位叫谢三郎的渔夫,两鬓如霜,一身蓑衣和斗笠,却比穿锦衣裘皮都来得高贵,就是拿当官的金印来,他也不换。这种潇洒和怡然自得的形象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基于这首词创作了这个彩塑,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双鬓微霜的垂钓老人,为了体现潇洒的感觉,我加上了酒葫芦,一边喝酒一边钓鱼,想体现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
作品名称:《憔悴》
作者:邬雄亮
诗词内容: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感受:
创作难度第一次需要自己去整理宋词和再现诗词中的形象,时间上不算紧迫,但没有试过的题材算是一个新难度。前有高年级的作品给予借鉴,大小形象上有一定的参考。过程里前期斟酌过程较慢,需要反复改动。制作经验上一片空白,许多技巧都是在课上老师的传授下学会,虽还有许多不熟练的地方,但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后,从起稿到定稿,制作,调整等整个过程已经有了一个步骤上的梳理。对于在雕塑中,文学的体现变得更加重视。
作品名称:《会挽雕弓如满月》作者:吴玮政诗词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感受:
在宋词中,我最喜爱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铁马长戈、豪气万丈的文学形象令我印象深刻,因此选择了最为脍炙人口的《密州出猎》。作品采用“圆”形构图,拉满的弓弦与披风形成了浑圆的气势,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一直想坚持并加强这种感觉,因此我曾多次抬高奔马的角度,压缩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相比于那些霸气侧漏、英勇豪迈的英雄本色,我更倾向于带有一丝清灰色彩的浪漫文人气息,想表现出英姿勃发的“英气”、“贵气”,因此在配色上我参考了电影《哪吒闹海》的动画色彩:着一席素蓝、挂一抹蓝白披风、乘白金奔马、拉赤弓,活像东方“白马王子”。
作品名称:《吾与郎猜》
作者:赵墨妍
引用宋词: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创作感受: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我印象中的李清照都是晚期时凄凄惨惨凄凄的悲叹伤感之语,所以读到这首词时心中便油然而生美好向往之情。18岁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可谓是幸福的像春天的花一样,所以我在给人物上色时抓住了春季青涩与女子新婚燕尔薄衣外出买花的一幕,整体色调以亮黄色和青绿色为主,搭配的白的纱裙稍微偏向肉粉色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想让整个作品有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春意盎然。爱情中的女子自有一番天真的妩媚:“这满担的花儿开得多漂亮,我买一只插在头上他会不会说我不如花好看呢?偏要让他比比看,我与花哪个更美。”丰神如画,生动活泼,便作其神,跃然台上。
作品名称:《千娇面、盈盈伫立》
作者:韦子怡
诗词内容: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创作感受:
其中“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给我一种极致的美的感受与强烈的画面感,所以我决定以此句为这次创作的主题。此词描写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作者柳永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把其中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和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我脑中的浮现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她身着淡青色的衣裙,仿佛与天色融为一体,一阵风吹过就要融化在风中。她的悲伤刻在脸上,又轻轻的被她的手遮住,仿佛不愿意被人发觉。
课程留影
《中国彩塑艺术》理论讲授
《中国彩塑艺术》结课合影
胥建国,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学院雕塑》副主编、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雕塑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突出设计贡献奖和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编著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担任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曁学术研讨会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活动策划、学术主持、艺术总监。
(图、文:雕塑系教师 胥建国)
文章标题:【课程交流】清华美院雕塑系《中国彩塑艺术》课程(任课教师:胥建国)2018级结课展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edu/6/news-7482.html
本文栏目:院校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