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九大美院
访问量:1677w+
国标代码10003
所 在 地北京
院校特性教育部直属
院校隶属教育部
学历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大学
院校类型艺术
开设专业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网站地址http://www.tsinghua.edu.cn
咨询电话010-62770334
院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其他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美院5位教师荣获清华大学2017年度“教学优秀奖”

2018-10-15 16:15 4636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8年9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公布2017年教学优秀奖获奖名单,清华美院基础教研室邱松教授、工业设计系张雷教授、绘画系周爱民副教授、艺术史论系陈岸瑛副教授、信息艺术设计系吴琼副教授荣获该奖。

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设立于2016年,旨在奖励年度应届毕业生调查中获评"好教师",参评年度学生评教排名前5%,且在教学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年度教学优秀奖"与"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是清华大学在教师奖励方面的"三驾马车"。

邱 松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学过程如同转换器,若输入的是知识,输出的则应该是能力"

清华美院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北京设计学会理事、国际设计管理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国际可持续设计联盟会员。从事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设计创新与品牌战略研究。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不可陶醉于传授自身的"宝贵经验",而应激励他们去独立思考、善于辨析、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教学过程就如同"转换器",若输入的是知识,输出的则应该是能力。

如果学生只储存了知识,没有能力的真正提升,那岂不成了"移动硬盘"!

那么,在大学里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我总结了一下,应该有四种:思维与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学习与判断能力、拓展与持久能力。而学习内容正好也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技能、经验、思维与方法。

邱松指导的学生作品《行云流水》视频

张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设计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应当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智能产品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担任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表达、交通工具造型设计基础、科普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实例分析、设计素描基础(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课程。

设计教育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以掌握设计理论和调研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目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设计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应当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自从21岁站上讲台,成为一名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教师,我从学生注视的目光中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拿自己的作品说话,不讲授没有亲自验证的理论"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我深知照本宣科的讲授设计是行不通的。即便理论再高深,如果没有大量的设计实践作为基础,所讲授的课程也一定是空洞和乏味的。所以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结合,大量经验的积累反而使我领悟到设计教育中不单纯只有理论和实践,更重要的是"美"存在的重要性。

我从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设计"、理解"美"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向自然学习,如何寻找真正原创的设计灵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和思考能力,探索如何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通过感受"美"而逐步理解如何表达"心中的美"。

设计工作往往是孤独的,而设计教学工作是美好的,他们之间的互补关系使我陶醉其中。"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学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也许他们两者就是我心中长久以来"完美的召唤"吧。

周爱民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艺术和人生皆是在跋山涉水的过程中,望见天地之阔"

清华美院绘画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和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我一直感恩于在受教过程中遇到的良师益友,师恩难忘,师德垂范,我受惠于此。当自己成为教师,同样身感这样的责任与重托,前辈先生的师恩师德鞭策和激励我做好本职教学。

在教学上,自己有两点感言:其一,比知识和技能传授更重要的是,治学方法和学风养成。知识是有限的,学问是无穷的,能够将知识与学问贯通起来的就是治学方法和学风。治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增量,能够使知识和技能为我所用,学风能够让自己固守心性,持之以恒。

其二,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动生长的过程。教学不只是对学生的引导,也是对自己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督促。不固步,不懈怠,艺术和人生皆是在跋山涉水的过程中,望见天地之阔,无限风光,无尽天涯路。

陈岸瑛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的课重在提供思想方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所长,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装饰》副主编。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网上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从事美学、艺术原理、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研究。

艺术史论,有史也有论。在艺术史论系,我主要从事艺术理论方面的教学,从2001年站上清华的讲台,迄今已有18年。教学充满了乐趣。每一次备课都是一次重新充电,每一次讲述都是对自己思想的重新检验,无数的火花和灵感会在课堂上迸发和碰撞出来。教学促进了我的研究和写作。

我期待将高深的道理讲得生动有趣,希望所有的理论都能接生活的地气。同学们会心的微笑是对我的鼓励,每堂课结束时的掌声是我莫大的荣耀。我期待我讲的道理,能够打开同学们的脑洞,在他们的创作、设计和未来的工作中产生影响。

打通艺术哲学、艺术创作理论、艺术批评理论和艺术史方法论四个层面的理论,使之融会贯通并与当代文化艺术实践产生关联,是我毕生的追求。在我的课堂上,传授知识不是第一位的,帮助学生建立思想方法才是最紧要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奢望,要想实现它,还需进一步提升自己,并付出更多的精力。

吴琼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学"两相长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北京高等教育学会艺术分会理事,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Heliyon,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第一名和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二等奖。从事智能信息服务与交互设计研究。

教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要教会学生知识、经验、技能和规矩,还要引导学生更加独立、开放,保持质疑和坚持梦想,这其中有很多矛盾、制约和需要研究的内容。

我在教学上体会尚浅,从最初走上讲坛到现在,对教学的理解已经有了不少变化。回想我初登讲台时,想的只是自己教什么,怎么教,最近几年,随着各种教学的培训、讨论和经验的积累,才渐渐理解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学什么,怎么学才是目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和争辩是最值得争取的状态,让学生从课堂带走疑问,获得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和方法才是最好的结果。

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持续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的设计人才。作为清华美院的教师,我们有最优秀的学生,能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和共同成长,我获益良多,面对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发展的挑战,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图、文:党务办 院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