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代码 | 10655 |
---|---|
所 在 地 | 重庆 |
院校特性 | 31所独立 |
院校隶属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学历层次 | 本科,高职(大专) |
办学类型 | 学院 |
院校类型 | 艺术 |
开设专业 | 风景园林 建筑学 艺术教育 工业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服装与服饰设计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工艺美术 实验艺术 摄影 影视摄影与制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动画 雕塑 绘画 中国画 书法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史论 美术学 |
网站地址 | http://www.scfai.edu.cn |
咨询电话 | 023-65921056 |
院校地址 | 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56号 |
“与人民:中国新乡土艺术季”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专题活动,由我校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合作举办。在经历了精彩丰富的讲座周后,工作营的师生们分赴四川达州,贵州羊磴,重庆北碚、酉阳、巫山、南川、虎溪等七地,深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开启紧密锣鼓的田野调查与在地创作。
基于“在地性”“跨学科”“互参性”为特征的新艺科探索,本次七个在地创作团队由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和绘画、雕塑、公共艺术、艺术学理论、视觉传达设计、互动媒体设计、影像艺术等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在田野调查方面,强调“低姿态”与“问题性”。在方案构想阶段,强调“个体创造性”与“项目结构性”。在艺术实施方面,突出“生成性”与“互参性”。
从2021年5月20日第一批调研团队抵达北碚柳荫后,到5月26日7个组全部完成前期调研与方案初设。期间,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造型艺术学院院长、羊磴艺术合作社发起人焦兴涛教授在羊磴现场,以“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羊磴艺术合作社的议题与方法”为题,以“在地和在线”结合方式,为7个组的师生分享了羊磴艺术合作社近十年积累和生成的案例与经验。5月26日晚举行了在地创作中期分享。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天祥教授主持了分享活动,著名艺术理论家王林教授,青年学者姜俊、董虹霞、冯陆、王鹏杰、靳立鹏、刘也、阳代娟等参会并作了会议评述。七组在地创作,师生深入现场,在调研中逐渐融入乡村,在调研和研讨中主题渐显。
寻根《父亲》故里,走进四川达州双城村
四川达州双城村,是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罗中立教授的名作《父亲》的原型生活地。由罗中立、黄欣、黄佳琦带队,6名青年艺术家第一次进入了滋养中国乡土绘画经典名作的真实乡村。
青年艺术家黄佳琦把本次在地创作誉为“寻根”。寻是方法,根是问题。“根”是什么,是一种文脉,是一种乡愁?根是一种不能被完全定义的感觉。在寻的方法上,他们开始收集作为一种群像的“父亲”。从邓氏大院为起点,以帮忙干农活、做饭、借菜等更软性的方式,为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建立一份档案。同时,项目组提出关于自身的思考“书写一部新知青日记”的构想。
感受当代“愚公”精神,走进重庆巫山下庄村
5月20日,经过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走过九弯十八拐,巫山下庄组师生终于到达下庄村。重庆巫山下庄被人广为知晓的重要原因是,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同志从1997年起,带领村民们不等不靠,历时七年在绝壁上凿出天路,不折不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毛相林同志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颁奖。
下庄组经过几天的调查与讨论,围绕着宏大精神与个体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工作。经过调查,每位村民都有着鲜活丰富的故事、记忆、名言、思考与行为。这些村民品质的集聚,构成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必然。下庄组的创作构想主要展现村民主体性、下庄与外界关系、下庄的生态等,也通过与村民合作完成部分作品。
5月26日下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四川美术学院专场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下庄组全体在地创作成员收看了在线直播。毛相林等同志的深情讲述,让正在下庄村的师生们深受感动和震撼。下庄村的脱贫攻坚事迹为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镌刻下生动的一笔,这一笔深深地刻进了每个下庄人的一生,也刻进了每个倾听者的脑海中。几天的相处,师生与村民之间关系变得更加亲近。从下庄村民的身上,师生们领悟到的不仅仅是日日夜夜开山修路的“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一户一精神”,是在宏大精神之下每个熠熠闪烁的个体所呈现出的别样的精神凝练。青年师生深受这种精神的浸润与感召。激励他们在修路、致富的下庄道路上,为下庄贡献川美师生的艺术力量。
塑造乡村新节庆,走进重庆北碚柳荫
北碚柳荫组深入四川美术学院柳荫村社艺术基地进行调研创作。北碚,是20世纪中国乡村建设发源地,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乡村建设先贤在这里留下他们探索的历史足迹。北碚柳荫,保存有20世纪7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印记,30公里水渠如项链一般贯穿全域。作为乡村新成员,北碚柳荫组以介入、协商、参与等方式,对乡村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社群关系、经济活动进行调研。
师生们拟通过编制柳荫生活“新指南”,对乡村生活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旅游人员提供不完全生活指南;拟通过立足“新绘画”,拓展绘画的公共性维度,拉近师生与乡民的亲密关系;项目拟汇聚为端午“新节庆”,汇聚绘画、装置、视觉传达、摄影、手工艺等艺术交流活动,激活乡村生活,重塑传统佳节面貌;项目对前期调研、过程互动、展演活动进行记录,以短视频、图文影像方式,开展新社交场景下的“新传播”,以传播乡村美好面貌,提升项目社会影响。
黄桃艺术节,链接都市与贵州羊磴
羊磴艺术合作社艺术计划,由著名艺术家焦兴涛发起,现已拓展为川美集群性的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新艺科建设计划。羊磴组驻地计划,以发起和实施“黄桃艺术节”为中心。“黄桃艺术节”缘起于羊磴镇村民谢小春提出的羊磴镇上“桃子熟了”这个信息,通过艺术协商、合作的方式,去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农户销售的新路径。
师生们提出协商解决方案:第一,依托于买家的关注,来建立买卖双方长久的联系,挖掘农户背后的故事,拍成视频,以各自桃林为背景;第二,通过农户离奇有趣的个人经历来塑造他们的性格,凸显“农人的自信”;第三,将每个人的故事编译成二维码的内容,每一份桃子对应每一家农户及其视频故事,做到依托内容的“防伪”,而不是Logo;第四,对比全国各地的桃子销售价格和情况,与当地人协商,制定合理的定价;第五,通过“抖音”等互联网社区传播买家的真实试吃感受,挑选幸运观众吸引大众参与,同时建立完整的买卖过程,获取真是的数据和用户体验,再促进农户的产品改进。
新乡村-新知青-新下乡,走进重庆酉阳花田村
酉阳与四川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酉阳)艺术与乡村研究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公共艺术博士曾令香在酉阳担任驻村书记和本轮在地创作导师。本次驻地,开启了第二届酉阳乡村艺术季的帷幕。
酉阳组将自身的实践,接续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脉络之中,采取“非术遇艺”,发现与感知现场、摆脱艺术习惯回答真现场;采取“礼遇现场”,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入现场,以交往和真正的扎根村户的关系美学为突破口,实现艺术家与村民的互动互塑;采取“美丽共建”,以农户的院宅为画布或底座开展共创共建共享行动,将帮助村民进行环境脏乱差整治不仅仅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工程,也作为一次关系、思想与行动的重建。
中西对望与城乡融合,走进重庆南川黎香湖
南川组作为新乡土艺术季的国际板块,以“嗨,乡亲”为主题,川美师生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院校师生展开共同创作、线上展览与线上论坛。
南川中海-黎香湖作为一个乡村中的国际社区,三千亩湖面,一侧为瑞士风格的高档社区,一侧是巴渝原乡风貌与风情,国际与乡村对望。原有社区居民迁移到安置新村,因为土地被征,居住模式改变,从业方式变化,成为相对封闭的乡村中的又一块飞地。
南川组以这块飞地居住的村民为主体,试图通过以艺术为媒介重新打通他们和黎香湖、和大观镇的文化交往,并尝试通过以国际师生的参与和对话,来探讨国际视野中的城乡关系,来寻找“当代村社”中正在不断融合的传统与当代的生活状态。
开展生态艺术行动,重新进入重庆虎溪
虎溪组以川美师生生活地——(西部)科学城虎溪镇为观察对象与创作场域。该组以“虎溪河生态艺术行动”,来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城虎溪河在物理、视觉、心理、道德、社群记忆与历史文化层面的“消失”。该生态艺术行动将联动重庆环保组织“公众河流”、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政府工作人员,河流管网排查工人,以及社区公众,以空间行走、对话、在地公共与社群艺术、朴门永续、大地艺术、展览等开放形式,植入社会与自然现场,使形塑虎溪历史、养育一方水土的虎溪河“复现”与复育,重新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结。
5月26日晚,七个在地创作组一起进行了交流与分享。视频会议上,参与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对各组工作都给予高度肯定。王林教授对巴中双城村所在组评述,希望立足“关系美学”理论基础,以“记忆”为切入点,向村民发出“邀约”,与乡村来一次“约会”,发掘村民与上一辈艺术家的“记忆”,建构村民与新一代艺术家的“记忆”。董虹霞博士期待在地创作增强思想深度、提升审美表达。姜俊博士对地方文化艺术节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反思,提出南川组在中德互动过程中,要关注德国乡村的不同历史脉络与社群构成。王鹏杰博士对将创作重新真实投放社会现场予以了赞赏,认为应该扩大这一教学实验的范围与领域。他认为,应该重建1980年以来的中国乡村视觉谱系,在乡村中发现真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与创作。刘也博士认为,进入真实社会现场,打开了师生们长期被消费社会和城市文明所遮蔽感官,弥足珍贵。主持人王天祥教授以“直面现场,问题导向,方法自觉,持续推进”四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次会议,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在地创作的要求和倡议。
“与人民:中国新乡土艺术季”以青年师生的真切行动,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落实在中华大地上,将人才培养根植在中华大地上,开启了四川美术学院“十四五”时期新艺科建设的新篇章。
文章标题:“与人民:中国新乡土艺术季”师生深入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开展在地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edu/5/news-7885.html
本文栏目:院校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