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美术馆
展览名称
溯源——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献展
展览地点
山东美术馆四楼D1展厅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
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拉开帷幕。本次全国美展的举办,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美协成立六十周年,因此,本届全国美展的举办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它将全面展示、集中检阅五年来当代中国美术的创作成就。自2008年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展览工作启动以来,在中国美协的统筹下,全国各地纷纷召开筹备会议、论坛和各种展览活动,积极进行调研和培训,提前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热身,锻炼队伍、发现人才、扩大影响。政府、文联、美协、美术院校、专业画院和创作机构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希望在新一届的全国美展中获得优异成绩,发展地方美术事业。“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分两个阶段分别进行,首先在全国10个城市设立分展区,涵盖各个不同的美术门类,展区包括:上海市(中国画)、湖北省武汉市(油画)、江苏省南京市(版画)、吉林省长春市(雕塑)、辽宁省盘锦市(水彩、粉画)、北京市(壁画)、福建省厦门市(漆画、陶艺)、广东省深圳市(艺术设计)、广东省汕头市(港澳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漫、年画、漫画、连环画、插图、综合材料)。各展区展览于2009年8月至10月在各地分别开幕,共展出作品3690件。本次全国美展还评选了首届“中国美术奖”,下设“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三个子项。其中“创作奖”设金、银、铜、优秀四个分项。第二阶段待各展区展览结束后,从全部参展作品中评选出的约580件获奖及优秀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及优秀作品展”。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美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本届全国美展不但汇集了大批精品,还集中了不少新类型的艺术作品。譬如,动漫第一次以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到全国美展的行列中,这充分显示出全国美展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体现出对“国家意图”、“文化战略”、“传播手段”等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力图在塑造中国当代美术国家形象的同时,努力和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包括,在经济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有规划、有目的地组织全国美术家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建立中国美术自身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有利于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民族艺术之路,有利于创造出能够真正反映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和匡正庸俗低劣之风,也有利于学术争鸣、保持批评的独立品格和学术水准。
李晓林《开采光明的人》粉画
赵培智《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油画
——选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60年(1949-2009)》
2
全国美展大家谈
感动·遗憾·期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
从我个人欣赏的角度,有不少好作品将留在记忆之中。《回信》(孙震生)虽然在构思上使人想到苏联油画《前方来信》,但那些地震灾民倾听孩子读信的情境仍然感动了我,它语言、形象挚朴,不尚一丝浮华,因为作者只是围绕其情思而自然叙说,丝毫没有炫耀特技之思。庄子曰:“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素朴乃大美也。《工棚》出自女画家李传真之手,繁皴密擦尽为民工之形象的真实塑造和环境氛围的恰当营造,它没有避讳民工的艰苦生存状况,却并无半点寻求怪味以至歪曲其形象之念,故读来亦朴实动人。可见现实主义思维不是过不过时的问题,而是能否直面人生,切近民心。部队画家已成为现实主义人物画的主力,《雪狼突击队》(苗再新)确有当代子弟兵的壮美豪情;据说《雪域天使——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卢冰、赵进武)的创作者们,曾亲自到西藏体验生活,遂被藏胞尊李素芝大夫为“活佛”之事而感动,于是证明了感人者必先自感之理,即古人“从于心”、“心画”之谓。而其他许多作品可能缺少的正是这种被感动的真诚,故内无强烈的创作冲动,亦无感于中形于外的强烈形式,或仅在外表作文章,炫耀丹青手腕、花言巧语,以至繁采寡情。亦有不少青年画家自写式的少男少女生活情状,确有时代印痕,但这“享受”的一代在画中也精神冷漠,因缺少深度表现而趋于薄俗和平庸。
孙震生《回信》国画
白展望《壹玖肆玖》油画
山水和花鸟及不便归入他科的建筑、蔬果、静物等杂画共约占半数,亦确有不少宜人之作,且看得出青年画家们近年补修传统笔墨付出的苦功和工笔绘画持续繁兴的趋势。勉强可列入山水一科的《洋务遗存——上海百年水厂》(洪健)以历史的情调作历史的追怀,法与意颇谐和;《鲁迅故里图》(孙永)鸟瞰黑瓦白墙的序列节奏,墨调特整而压抑,是否暗喻了特定的时代气息;《春风将至》(程健)干皴于土垅,乃北国黑土地的特殊节奏……接近这类思维的作品不少,都是认真的具有特定主题或情调的风景画创作,它们在情思、构想和语汇上的创意唿之欲出,而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山水或现代写生山水可能因笔墨、气韵难于超越前人而没有上佳的表现。如何化古文化学养创现代山水精神,是否也能从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机遇及其以现代人的谐和角度着眼获得现代畅神表现的真诚呢!?
洪健《洋务遗存——上海百年水厂》国画
何曦《陌生》国画
花鸟画(实际已包括草虫、走兽、鳞介、蔬果等各种杂画)的成绩颇令花鸟画家评委欣慰,但评选显示的合法票数却使语体意义上的水墨写意之作缺失,这不仅使我想到近几年来对写意与写意精神的唿唤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学养与功力的积累,故青年画家之写意往往流于浮薄燥急。而工笔和半工半简之作在青年作者中则往往容易成功,有创造之思维者亦有上乘表现。何曦的《陌生》以少有的机智和迁想妙得寓哲思于现代构成之中,很难说它没有写意性,或可称之为工笔画的现代写意意识的突破。评委们在议论中无不期冀把强化写意作为中国画的战略导向之一,但对作为画法、语体的写意概念和对写意精神深入的理解仍是中国画家待悟的课题。
当代中国画,瑕不掩瑜
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施大畏
这一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多元、题材广泛、技法丰富,反映出当代中国画家们的艺术追求。我特别欣赏的是那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他们以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思考向我们展示出画坛新人的艺术追求。
李传真《工棚》国画
记得前几天在南京参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的评审,在评审间歇,中国美协领导拉着我说:“你瞧那边的年轻人,像不像现在小青年画的画。”那是一群年轻的工作人员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休息,20来岁的模样,穿着打扮、动作表情,果然就像一些青年画家工笔人物画里走出来的人物,可见作品中的形神兼备,是建立在他们相互了解熟悉基础上的。由此我想到了画坛上的那些年轻人,想到他们的艺术思考和探索。虽然他们的思想、观念、技法都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仍然欣喜地看到他们在真切地热爱着艺术,敏感地把握住了属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并且以他们的方式将这些记录在作品里。青年人代表了未来、代表了希望。青年人有创新精神,也有莫名的烦恼和偏激的牢骚,而我更看重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人性的思考,即使是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我们尊重青年人的创作就是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生规律、尊重艺术规律。
苗再新《雪狼突击队》国画
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迁、审美的提高,都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更新以及艺术技巧的丰富。新的题材带来了技巧的变革,这是大势所趋。在反思传统技法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肯定新技法对于当代中国画的贡献。现代中国画一直在探索如何反映现代题材,从本届美展来看,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某些传统的绘画技法确实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题材的创作。从表现内容到艺术观念,从形制尺幅到艺术功能,现代国画的变革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艺术家们的选择。因此,我们不必为工笔画的大量涌现而忧心忡忡,相反,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工笔画的表现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同时,也为我们的写意画创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研究课题。当然,中国画需要开拓创新,也需要继承和固守,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互补的两个方面,也是多元化、多样式共存的应有之义。
毛冬华《多云转晴》国画
陈治 武欣《零点》国画
第11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真正深刻揭示社会、历史、人文内涵的作品不多,真正有所突破创新并有成熟表现的作品不多,真正能够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作品不多。艺术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艺术家自己来解决。
——摘自2009年12期《美术》杂志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全国美展需引领当代美术发展
——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
郝斌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即将举办,就有关全国美展的历史发展、当下现状、美术作品如何描绘“中国梦”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
陈治 武欣《儿女情长》国画
Q
自1991年正式提出主旋律美术创作以来,主旋律美术创作也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您对主旋律美术这20多年的发展怎么看?
诸迪:我理解所谓“主旋律”,就是体现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美术创作,其内涵与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主旋律,在什么时候都是我国美术创作的主旨和主要方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的目标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为创作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加有利的条件,为精品的涌现创造条件。对于全国美展而言,它代表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并引导美术创作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的展览主旨。同时,我们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事实上,每届全国美展都有一些在当时具有很强创新性的作品,现在来看,已经成为艺术经典。所以,全国美展仍是一个推出新创作、新探索的重要平台。
Q
您对全国美展的发展现状怎么看待?
诸迪:全国美展的发展应从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理念的层面。我们的展览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既推动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引导专业美术创作的方向;又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文化惠民的平台,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秀的美术文化,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质。其二,是操作的层面。全国美展发展至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由于美术生态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还是从传播的角度,都有一些新的形态出现。因此,我们需要很好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并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对全国美展的办展机制与模式做一些调整和完善,从而使我们的主旨和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带来了许多正面的东西,如激发了创作的活力、丰富了创作的样式、加强了交流互鉴等;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美术创作的观念到评价标准、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市场异常活跃但同时也乱象丛生。这些都成为举办全国美展所需面对的新的形势和问题。因此,全国美展要在当下的美术创作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在这一点上,它所肩负的责任比以前更为重要了。同时,在本届全国美展的操作上,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涵盖的美术品种更加丰富了,分有13个展区;作者、作品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征集、评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播、推广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力图使其影响力持续扩大。
Q
正如您刚刚已经提及的,尽管近几届全国美展规模越来越大、门类日益齐备,但关于全国美展的声音却似乎减弱了,对于相关问题的争论也少了。您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诸迪:这是由于当前艺术生态发生了变化,美术展览、学术讨论的渠道、机会非常多,并不一定都要集中在全国美展上来呈现,所以大家对于全国美展的关注度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集中了,这是一个现象。另外,由于创作的多样化、多元化局面的产生,不同的学术主张也都有自己阐发的机会和平台,所以大家对一个展览的关注、期待,也比以前要分流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正常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也跟我们当前的学术研究、文艺评论和现在严肃的艺术批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当然,主流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活动也需要在宣传推广、理论研究、文艺评论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从而使全国美展这种活动的综合效益得到实现。这也是本届全国美展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Q
那么,您认为应当如何加强全国美展的相关评论工作?
诸迪:评论工作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普及性的,使更多老百姓能够了解、欣赏好展览的作品,进而扩大全国美展的社会影响力;另一个是学术性的,通过专业评论,促进专业创作。前者需要大众媒体、专栏作者发挥他们对全国美展的宣传、介绍的作用,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者则需要我们美术理论的专业队伍发挥作用,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创作水平。其中,尤其需要发挥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好对全国美展的专业评论。
此次中国美协也做了系统的宣传推动计划,我觉得很不错。但是,正如你谈到了,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除了利用好专业媒体,更要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而言,要调动好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共同来做好全国美展的宣传和评论工作,使得全国美展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力,我觉得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彭伟《而立之年》版画
许海刚《亮宝节上的人们》水彩·粉画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油画
——摘自《美术》2014年第6期,有删节。
文章标题:【文献展】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献资料选登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gallery/55/news-381.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