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传承与拓展——窦凤至师生水彩画形式语言教学展”开幕后开展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青岛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水彩画硕士研究生昝扬主持。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符号表意、绘画技法方式、媒介材料、情感形式等多维度的绘画语言进行探讨,在形式语言与意向语言相互作用下,探究水彩形式语言的内在关联,寻找水彩画教学的新方向,以提高水彩艺术价值、发掘水彩人文精神和情感语言。
首先,由策展人青岛市美术馆迟涛馆长做了主旨发言。迟涛馆长从两方面展开讨论:窦老师的形式语言教学研究展,是紧扣教学进行,对青岛市美术馆来讲,亦是新的尝试,一个城市的美术馆不仅是做这个城市的艺术家,还有外省市的艺术家,更要有艺术院校里面的:不仅是老师,还有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展览。通过展览又能够进行一个研讨,从而对美术教学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美术馆一个良好的初衷。
在学生的创作与研究分享过程中,首先由学生昝扬进行发言,从“多巴胺”色彩的节奏与韵律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和情绪,同时色彩也是很重要的视觉交流形式。从美学角度用色彩来构建自己画面的节奏与韵律,进而转向为一种心灵语言,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阐述了形式语言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无声的绘画来表现一个有声的世界。
研究生武天隆从形式构成法则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以康定斯基绘画理论为基点,表明在水彩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形式构成理论是深入了解绘画的重要方式,包括了解水彩画的点线面构成、色彩构成、造型方式等。在水彩画创作当中,可以将形式与构成称为音乐中的音符,形式构成能促使作品更加完美。
版画家张白波表示,从学生的作品中能体现出窦凤至老师的一种教学思想体系,大量的借鉴了西方绘画,但同时也要从最基本的方面去认识一下水彩,并且技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其中是如何实现跨越的,值得研究。艺术内容的根本是审美的事情,审美可以说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水彩画的风格每人都不同,要学会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水彩不见得就是表达社会意义的内容,不一定造型能力强、水彩技巧好就可以表现很好的绘画作品。通过艺术家情感的体现和精神的追求将内容进行深刻表达,体现出境界高的感觉,再通过技术层面的提升实现更加完整的艺术作品。
青岛文学馆臧杰馆长围绕“青岛水彩的历史和绘画的源头”展开评述:绘画要明白源头,梳理传统谱系、梳理文化渊源非常重要,要明白一个艺术家是从何而来。当我们站在艺术史的角度来看,青岛能够留下几位艺术家,这就是很大的问题。这么多水彩画家又能留下几个人在艺术史上,值得我们去反复的研究和评价,这就需要一个传承谱系的建立。这些艺术家,他自身的艺术做到了什么?他的艺术的影响做到了什么?他的艺术的传承做到了什么?这些都是他艺术的一部分。绘画不一定要承担太多的政治形式,一个艺术家有自己创造性语言,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成就艺术家自主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艺术家所形成的传承谱系,能不能够在未来的艺术史当中站得住,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站得住,这可能就是这个展览提供给我们大家的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研究生梁冰则以自己在水性材料创作与教学多年的经验和感受,总结了材料与形式语言之间的关系。结合艺术家基弗、侯安智的绘画作品强调材料的再造性(同材料不同使用技巧和运用方式的呈现)和不同媒介的可塑性(同材料通过不同媒介而呈现不同效果)。要学会将水彩画的水性晕染、色彩灵动的表现和神秘的肌理效果与材料进行综合运用,显示水彩的广阔包容性,丰富水彩的实验性,体现综合材料画面表达在当代水彩艺术创作中的特殊性。实现由表现真实物象,向隐藏于物象内部的抽象结构与潜意识揭示的图像上跨越。
研究生侯振惠介绍了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专业工作室的分类:一个是由王绍波老师带领的观念写实工作室;一个是窦凤至老师的意象表现工作室。同时对形式语言课程有一个完备的体系。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悟时,首先明确方向目标,从最简单的开始,专注于一种题材。然后积极行动起来,先完成再完美,从量变到质变。绘画是一种表达,是生活的体会,是生命的感知。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黎晟教授提到风格的延续和传递的重要性,即一种风格,是如何在历史当中延续下去。延续的过程当中才会出现一种叫做深化复兴的一些内容,逐渐产生一种新的风格。青岛大学在水彩课程的安排中是有意在规划这两个路线:以王绍波为主导的写实性的方向,和以窦凤至老师为主导的水彩画形式语言方向的探索。从今天的展览来看,窦凤至老师的绘画风格是多样的,手段、题材也很多样。既看到了倾向于俄罗斯古典绘画故事、风景画故事,也看到了一些接近苏联式的造型方式,同时又单独抽取出形式语言的内容,并把它作为延续自己的一种绘画风格,由此转化为教学逻辑,引导学生创作出多种风格的作品。最后,希望青岛的水彩在后续发展过程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艺术家石寒先生认为此次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并回忆了跟窦凤至老师在太行山写生的故事。认为窦凤至老师在教学上是非常认真的,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一种自由的态度。骨子里透出的是一种东方情怀,在绘画方面的形式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吴冠中先生说的:“形式就是内容。”写实容易,写意难,造型容易,造境难。在窦老师的作品里面,能够感觉到一种境界的提升,给观众非常大的启发。
研究生许彩华表达了自己在创作初期,陈坚老师的海景作品为她从创作的选题、构图、审美上带来了一些启迪。并结合《玉》、《崂山印象》、《重构》等作品分享了自身创作的成长过程、解构作品的历程、对于平面化语言的探索到最后形变的结果。比如在《重构二》作品中运用了三联幅的效果,将时间和空间做一个罗列和交织,整个画面里运用了船和锚的形象,通过对于点线面还有弧形、圆形的巧妙运用来反复构成画面,以一种符号化的手法和质朴、沉稳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研究生袁溶围绕“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进行探讨,一方面,从图形、色彩、材料、点线面等多个角度在形式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从形而上的角度阐述了形式不是目的,而是起点;对形式语言的认识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带有艺术知觉的有意识的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真实;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掉进纯粹抽象主义的陷阱中去,而失去绘画本身的知觉能力等认识。
青岛大学孙小娥教授首先表达了对窦老师的敬意,在教育方面是非常潜心投入的,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通过分析前面几位同学分享的内容,表示无论是色彩、构成,还是审美等都是艺术的维度,这个维度是无限的,形式语言也是一个无限的、多维的。
胶南文化馆陈明馆长认为,现在处于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要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传统的内容。学会整合信息资源,创作出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作品。
青岛科技大学高东方教授以透纳为例分析水彩画里面水、光、色的重要性,如何在流动的色彩中融入多种多样的材料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谢岳月老师代表学院对窦老师的师生作品展顺利开幕,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在窦凤至老师和他的学生作品中看到了格林伯格艺术理论中的平面化问题,以及本雅明提到的绘画性的问题,这种绘画理念与浙江的艺术院校也是相契合的。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多跟各位前辈们、老师们学习。
研讨会最后,由学术主持昝扬进行总结。深深的话我们浅浅的说,未来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希望能够以这次窦凤至师生水彩画形式语言教学展的举办和《水彩画形式语言教学研究: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水彩工作室课程案例》的出版为契机,与水彩专业的师生一同拾光筑梦,在所有未至的风景里,继续与理想同航,奔赴日新月盛的未来。
文章标题:“传承与拓展——窦凤至师生水彩画形式语言教学展”学术研讨会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