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叠·影——苗瀚文、张杨娟双个展

展览资讯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 2024-04-11 09:01
此次展览作者苗瀚文、张杨娟,是近几年活跃在画坛的新秀,其系列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风貌,呈现出青年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审美情趣,在造型塑造与艺术表现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和功底,艺术成就显着,是罗...

指导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指导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HI洪湖艺术馆

策展人:刘 冰

学术主持:游江

展览时间:2024年4月10日—2024年4月30日

展览地点:HI洪湖艺术馆

前言

特区建立四十多年来,深圳人不断开启新视野、 新观念带来新思维,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新气象。而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拥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鲜明的改革创新基因,如今更发展成为一片新崛起的文化热土。

人才队伍强方能文化事业强。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强区”的地位,罗湖致力于发掘和支持青年文艺人才,推出“罗湖区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系列”,展示罗湖青年艺术家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促进罗湖美术事业的发展,发掘新生美术人才,发挥罗湖区文化艺术输出的优势力量,助推罗湖区艺术文化新气象;从多维度、全面提升罗湖的文化软实力,把握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罗湖的文化品味和城区形象。活动旨在激发年轻人积极主动的创造力,壮大和充实罗湖美术创作队伍;同时体现罗湖美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新生代新力量,助力、推介、搭建新平台,为新时代美术事业培养优秀新人才。

此次展览作者苗瀚文、张杨娟,是近几年活跃在画坛的新秀,其系列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风貌,呈现出青年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审美情趣,在造型塑造与艺术表现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和功底,艺术成就显着,是罗湖优秀青年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

青春,是这座城市具备的特质;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是深圳人拼搏的精神动力,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为深圳谱写具有青春活力的文化艺术新篇章。

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

苗瀚文

苗瀚文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专业画家

艺术学博士

国家二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深圳市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

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欣赏

苗瀚文 《山海深情》-4 194x10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苗瀚文 《山海深情》-4 194x10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苗瀚文 《穿格纹长裙的女学生》 193x112cm 纸本设色 2020年

苗瀚文 《穿格纹长裙的女学生》 193x112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心象之痕

游江/文

近些年,苗瀚文在工笔画的创作方面并没有困囿在传统题材的刻画之中,而是另辟蹊径,创作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人物图像,即他将人物的头像和部分形体从画面中去除,主要侧重对隐含着人体的衣物的表现,如《蓝色肖像》、《都市·远方》、《浮夸背后系列》等作品。这一系列的创作艺术家并没有刻意要表达什么思想而就是单纯的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标识性的图像,从而让他在众多的当代工笔画中凸显出个人的风格。其实,很多时候,画家的艺术表现看似追寻着直觉的表达,其实创作中已经蕴藏了画家在当代的感悟、思考和情感。当代工笔画的创作呈现出来的是新思维、新材料、新技法下的新的探索,当代青年工笔画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不断挖掘和表现心灵深处的感悟,使中国工笔画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我看到的,苗瀚文是一个敏感于现实生活且非常注重心理感受描绘的艺术家,他的一系列作品从现实的再现到感受的描摹,从日常物品到城市空间,从具象到抽象,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他的作品是个体经历、记忆和情感的艺术化的记录,也是对世界认知的艺术表达。

2024年3月写于深圳

张杨娟

张杨娟

就职于深圳美术馆

深圳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学员

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欣赏

张杨娟 《深蓝梦境》 30×25cm 绢本扇面 2021年

张杨娟 《深蓝梦境》 30×25cm 绢本扇面 2021年

张杨娟 《小景》20x58cm 绢本扇面 2024年

张杨娟 《小景》20x58cm 绢本扇面 2024年

叠加之像

游江/文

张杨娟是一位勤奋且有追求的青年画家,她的工笔画创作和大多数中国画家一样,一开始主要在坚持研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当代题材的拓展和新趣味的表现,但是随着技法的纯熟,她也开始不满足于笔墨的延续,在新图像上不断展开基于个体当代生存经验的图像叙事。

近些年,她的作品一方面在人物画与花鸟画上双管齐下,另一方面亦试图在本体语言上有所突破。回顾她近10年的作品,从具有一定主题性的人物群像到富有一定寓意的花卉小品,再到超越传统题材和技法的一系列新的图像表现,我们看到,画家在感性地描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理性地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运用个体构建的图像叙事展现出来。我想,作为一个青年画家,她不在传统题材上“重复”自己,而是用心体悟生活,并将个体的认知和觉察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转换,这是难能可贵的。从《无题》系列、《魔幻空间》系列等作品中,画家已经没有热衷于在创作中运用工笔画的语言对现实进行“照相”,也没有困在装饰性的都市个体情感或者群体无意识生活状态的反复描摹之中,而是精心抽取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对象将其符号化,并最终以一种剧场般的方式呈现出来,她让符号与符号在组合中进行“对话”,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舞台效果。可以说,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也从她的一些作品中巧妙地表现出来。

2024年3月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