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深圳美术馆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
丘挺
策展人
覃京侠
展期
2022年9月28日——10月9日
展出地点
深圳美术馆
2022年9月28日—10月9日,“守微:康永乐山水画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展览由深圳美术馆、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协办,展览展出48幅青年水墨画家康永乐近年创作的山水画代表作。
康永乐于2018年来到深圳,来深后潜行躬耕,开启了个人艺术创作的新貌,本次展览遴选了其中部分精品以飨观者。康永乐本科、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接受了央美系统的学院教育,对于传统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也善于观察提炼自然风物,这在他的创作中突出地显现出来。康永乐的作品立足于传统人文精神,以宋元笔墨为基本表达形式,面貌涉及青绿、水墨山川、湖石园林、城市楼宇和西部风情等。往复于对传统笔墨精神的向往及对现代水墨探求的情怀,立求不失中国画的本体精神又对当下中国水墨认识的真挚反应。
自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就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各方俊才前来这方热土,寻找并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城市美术馆,多年以来,深圳美术馆本着学术目标“关注本土艺术”,以展览、研究、交流、收藏等多种形式持续为深圳本土艺术提供高水准的交流和展示平台。越来越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艺术机构和艺术盛会汇聚到这个城市,聚合的力量,必将使得这个城市未来呈现出更为多元丰富、鼓舞人心的面貌。
策展人语
守微:康永乐的坚守与超越
文/覃京侠
印象中康永乐总是不苟言笑,只是说起艺术,眼中便有了光,言语也多了起来。自20多年前开始辗转求艺开始,康永乐对待艺术的虔敬与勤奋的探求始终如一。他本科即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直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得陈平、丘挺等教授倾力传授,专攻山水,其间遍访名师、临摹经典、云游写生,锻造出扎实的功底。2008年康永乐应邀南下赴深,在深圳国际文博会拍卖有限公司任国画部总监,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潜行躬耕,四年多时间精心创作了近百张作品,其中有巨幅大作,也有小幅册页,颇具气象,今遴选部分精品而成“守微——康永乐山水画展”。
展览以“守微”为题,如《道德经》之《守微》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旨有二。其一,“守微”,是康永乐创作的方法和画面意趣所在。自湖南山水间出生长大,康永乐对自然的熟悉与了解铭刻在骨血之中,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自造出一方净地,藉此涵养性情,丘园养素,努力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敏感的觉知。永乐的创作常以细笔铺陈山川草木,再反复多次晕染出满纸云烟,整体风貌古雅清新、静谧出尘,其间又涌动着生气,林木葳蕤、生动氤氲。其中部分作品宗法宋元,多从微处入笔,细细铺排,层层晕染,或状山泉庭院,或现名山大川,其间有高山幽壑、巨峦雄嶂,有山居楼阁、曲折小径,有树影婆娑、虬石巉岩,也有烟波云影、孤舟静泊,其中偶有一二点景人物,如此丰富生动,而画面又无不出尘物外,静守其中。
其二,“守微”,是康永乐创作的态度和人生状态,他在一点点微小的积累中谋求创作之变。康永乐在过往的学院求学中对传统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打磨,而工作后,走出象牙塔的他显然拥有了更切近当代和更为广泛的视野。正是由于康永乐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他的艺术创作也中开启了一番新境界。近来康永乐的创作尝试突破过往的笔墨习性,尤其表现于弱化线的运用,减少皴擦勾勒,以墨或色的深浅浓淡以及笔触的走向来结构山体,结合他最擅长的晕染,力求突出物象的整体特征。这样处理之下的西域雪山辽阔莹润,而江南则浑厚华滋,岚气清润,均显现出一派大开大合的气度,这种气度,更接近理念之山的本真与内核。
在讨论本次展览相关设计方案和展陈方式时,康永乐明确表示拒绝矫饰和过多的设计,他希望丢弃雕琢,追求散淡、自在和放松的状态,这诚然也是他目下对艺术的追求,然而多年涵养打磨而出的工细严谨法度井然,破之自不在朝夕之间,况且所有表面上的自在淡泊,其中又隐含了多少理性的斟酌考量。在左右拉扯间求取个中真趣,更像是一场超越自我的修行。
祝福永乐。
2022年9月于深圳美术馆
评论与寄语
康永乐其人其画
文/何先球
我与永乐是同乡,我们共同从梅山的沟壑中来到北京求学,我们都有这一代农村青年共同的求艺经历:辍学、进城、打工、复读、求职,辗转北京、广州与湖南。作为一名同道者,我认为现在的永乐,已经实现了他当年那个懵懂的梦想,他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出了其内心难以明指的某些触觉,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画家。
当然,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他已重新面向远方,重新出发。从他的画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些。
艺术创作属于独立的智性洞见,艺术家的思考决定其呈现世界的样态。永乐好古敏求,喜湛古学,癖嗜丹青,然其不为古人所囿,锐意出新,而自辟蹊径,能别于人以自立。
他的作品广泛吸取历代名家之长,以出己意。常常以细笔兼写意晕染的手法,在画面中表达巨石磅礴,巉岩嵯峨,远山或起或伏,林木或高或低。期间老松盘虬,枝叶繁茂,气韵浑厚,古意苍苍。
永乐吸取传统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树石皴染法,以及吴门诸家的宁静典雅、淡荡清空与蕴藉风流。他的笔情墨趣,秀润工巧,精描细染。
近些年来,其虽身处繁华的深圳,但常能于风激万窍中闲看人生,通过水墨语言寄情于山水清音,常常虚空半山中,满心掬一抹水墨,沾染一身岁月的清雅。
他的作品,视觉调性素色若雪,不喜张扬,画面多呈现着素韵与安静的气质,这是他自己在内心中经营的半亩桃源,山水与草木相依成荫,期间常常点缀着一幢山房,半片流水,曲径通幽,心染墨韵,素淡清雅,卧青山,望白云,寄托着今天作为都市异乡人的一片文心与理想,无须再多的视觉刺激,便呈现着一份东方传统文人的素雅气质。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一开篇就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他的意思是,是没有那种本体的、大写的艺术。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艺术家都“活”在其个体的艺术媒介与语言之中。
大卫·霍克尼也说,“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观看世界,每个人根据其不同感觉、记忆和兴趣,注意到的东西也不同,现实是个滑熘熘的概念,因为他和我们个人分不开,现实就在我们心里。”朱熹亦在《朱子语类》卷四中亦提出“随器取量”的概念:“人物之禀受自有异耳。如一江水,你将勺去取,只得一勺;将碗去取,只得一碗;至于一桶一缸,各自随器量不同,故理亦随以异。”朱熹认为,水本来是不变的、无形的形态,而不同大小、禀赋的杯子,例如方杯、圆杯或是其他形状的杯子取水,水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来。这也恰好映照着禅宗中的一句着名偈语:“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艺术家所呈现的视觉媒介与语言,有如“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着衣,却道不曾挂一条丝”。毕竟,艺术语言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的都是视觉媒介与语言本身,它并不是对象。艺术语言是本质,而不是对象。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活”在与其自我相关的视觉媒介与言语中。言语是艺术“存在的家”,画家画画,画亦映人。
然而现实生活,就如翁贝托·埃科所说的玫瑰之喻:“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艺术语言的概念性话语,常常使人们不是因为看到了作品的伟大才认为伟大,而是因为听说了作品的伟大之后才相信作品的伟大。所以,在艺术话语中,有时候“是或不是”的确是人们“信或不信”的问题。而“信或不信”则并不完全是由艺术本身所决定的。
永乐本应是山林之人,他出梅山之初,其心苦,其志亦远。得入中央美院,本、硕研修数年,遍仿名山与名师,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以中国画而为羽翼,至今数十载而无憾矣。绘画对于永乐而言,何止千言万语。
如今,永乐深居深圳的“丛林”之中,然是否是且待他乡作故乡,我并不知然,但通过永乐的作品,我能够感受到他在深圳这种稠人广坐中的孤独。而孤独对于他这样一个艺术家来说,恰好是合适的一种状态。
令我欣慰的是,永乐在他这近的艺术探索中,依然是“随器取量”;依然是前行不息;依然是没有迟疑和退避;依然是健行于自我那寂寥的人生路径。
最后,我想用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小文:
漫漫人生路上,我寻觅真理,
向往正义的途中,我苦思冥想。
我时时刻刻祈望着倾诉的机会,
自我感知只能唤醒,不能传授。
来吧,我的朋友们,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翛然而顾,佳音濯烦暑,听闻永乐在深圳美术馆个展,并嘱我写点文字,可怜无限弄潮人,身在弄潮处,不逢时刻恰好时。
恭贺永乐展览成功!
2022年8月24日
寄语
文/张利勇
康老师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一种淡雅清新的审美感受。他最近的作品与以往不同,并对当下流行潮流的风格始终保持警惕,随着内心感觉与潜意识不断变化的实践,重在体现传统坚守与当下个人情怀如何产生关系的探索。
康老师更新了以往所驾轻就熟的山川图像范式,以求在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赋予山水无限的可能性。
艺术家简介
康永乐,1982年出生于湖南。本硕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丘挺、陈平、崔晓东等先生。现居深圳,青年水墨画家。
展厅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云山图》180cmx144cm纸本设色2020年
《渔村雪小景》70cmx48cm纸本设色2020年
《溪山慕云》96cmx 180cm纸本水墨 2021年
文章标题:展览回顾 | 守微——康永乐山水画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