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
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
莞城街道办事处
协办单位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
承办单位
莞城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1年8月21日至11月14日
展览地点莞城美术馆
一、二楼展厅
前 言
中国水彩画艺术经历了百年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几代水彩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渐确立了中国水彩的文化质性和语言特征。本次展览汇集了中国老一辈水彩画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若干水彩画艺术的探索案例,弥补了以往在水性材料实践上的认识不足。老一辈水彩画家对水性的表达蕴含东方人文和艺术精神,有着深厚渊源,他们探查水彩艺术与东方美学精神的关系,可以令今天的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和生活给予的创作启迪和力量,也促进了中国水彩走向现代语言的转变。中国水彩画艺术已经在当代中国大美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些前辈水彩画家的努力和对后辈学者传、帮、带的有力推动。
有时我们会把传统中的作品遗忘,但它们却不会抛弃我们,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细细想来,前辈的作品都是我们日常绘画的范例,它们蕴含着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水与彩温润的触感,来自于纸张的柔韧,来自于水性艺术独有的热度,这种力量还来自于这些前辈为我们提供的经典,这些经典历经百年的演变才得以最终的确定,并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尽管有些作品繁杂或简单,但通过前辈水彩画家们熟练的技艺,以及他们对难以把握的水性材料付出不厌其烦的耐心,这些作品才能得以表达并展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的中青年水彩画家,每每回忆起他们学习水彩绘画伊始,大多数人都怀着无比虔诚的敬意注视着中国水彩艺术前辈的作品。老一辈水彩艺术家那饱含激情的曼妙之笔,引领我们走进了水彩艺术的殿堂,走进了水与彩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禁被前辈们作品中那细腻的调子、丰富的色彩和意象的表达所折服,同时分享着前辈们艺术灵感迸发时那如痴如醉的喜悦之情,感受着前辈们作品诞生的过程。我们敬仰前辈,师从前辈,从中探究水彩绘画的奥秘,受益颇多。
为了推动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为了让更多研习中国水彩画的我们了解中国水彩发展的面貌、风格和流派,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莞城街道办事处,在东莞市莞城美术馆举办“时代华彩——中国老一辈水彩画名家访谈研究展”,我们邀请了19位老一辈水彩艺术家参展,将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品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旨在扩大水彩绘画艺术研习的视野,为中国水彩艺术语言的探索提供优良的范例,也对水彩画传统的了解增加认知力,这也是当代水彩画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陈坚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部分作品欣赏
(按作者出生年月排序)
杭鸣时 《农村俱乐部的小读者》
26cm×33cm1964年
漆德琰 《红船—西雅图渔港之一》
82cmx64cm 1996年
郑起妙 《三伏》
48cm×46cm 1987年
铁扬 《冀西风景》
15cm×20cm 2007年
陈希旦 《浦江晨曲》
46cmx61cm 2020年
殷保康 《荸荠和菠萝》
55.5cm×73.5cm 1993年
张克让 《白洋淀上》
54cm×78cm 2003年
柳新生 《皖南春早》
55cm×78cm 2019年
王维新 《城市雨》系列二
76cm×56cm 2016年
夏斌文 《赶摆路上》
60cm×85cm 1981年
陈桂芝 《花·曲谱》
91cm×73cm 1998年
黄铁山 《金色伴晚秋》
32cmx83cm 1984年
樊惠刚 《感悟岁月》
53cm×72cm 1995年
贺建国 《大地无声》
60cmx100cm 2000年
关维兴 《初看世界》
74cmx52cm 1994年
蒋振立 《漓江轻雾》
57cmx79cm 2013年
庄弘醒 《江南雨意》
61cm×50cm 1996年
沈平《维港静泊》
38cm×57cm 2017年
高志华 《细雨中的教堂》
110cm×78cm 2010年
文章标题:预告 | 时代华彩——中国老一辈水彩画名家访谈研究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