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个半月展期之后,观众若想要继续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传奇人生,感受她作品的神奇魅力,可以去往尼斯现代当代艺术博物馆(MAMAC)参观。
近日,一场“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在江苏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均是中日两国近几年来涌现的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新锐艺术家。
新展馆带来新气象,5天展会吸引了83000名观众入场,销售火热,一扫2018年艺术市场整体冷清氛围。
近日,盐田千春的个展“我在别处”在伦敦Blain|Southern画廊展出。这也是艺术家在伦敦的首次个展,展览以全新的场域装置作品为中心展开,包括雕塑以及架上作品。
迈阿密艺术周期间,Margaritis制作了“破碎的时间”——过去与未来那些经验和兴趣的平衡。装置反映了Margaritis的童年,也反映了他如今的生活场景。
来自香港的艺术组织map office建造了一个六米高的装置作品,作为2018泰国双年展的一部分。
不同于追求纯粹形式美感的西方雕塑,雕塑装置艺术一进入亚洲,即成为了艺术家对生命体验的私密表征。
豪瑟沃斯于纽约22街画廊空间呈现英国艺术家菲莉达·巴洛的最新大型作品展览 「倾斜」(tilt) 。本展览首次将巴洛的近期大型装置作品与十几个较小的雕塑一起展出。
11月11日,在与檀园相邻的上海嘉定南翔镇名士居,一个嵌入李流芳名字的艺术展——“嘉作流芳·名士居书画盆景艺术展”对外展出。
越颠覆越赚钱,艺术永恒的“猫鼠游戏”。
“体验社会”现象(Schulze 1993)的出现,让艺术和设计作品的“美”,渐渐成为了可以触摸和的“实物”,而不仅是用视觉去感受。
既“熟悉”又“意外”是王艺展览和作品给很多观众带来的观感。一个展览有一两件让观众记得住的作品已属不易,几乎每件都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找到“熟悉感”。
9月4日,由上海市由普陀区文化局、普陀区文化馆等举办的“并置的时态”在普陀区文化馆城市创意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分为五个章节,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杜尚的艺术为起点,从艺术世界对当代艺术的作用这一特定角度,讨论当代艺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上,笔者将着重讨论我们在批判中国的当代艺术时会遭遇的困境和尴...
建筑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已经屡见不鲜。
“网红展览”在一众展览中,虽难以定义,却特点鲜明。展内作品色彩鲜艳、布景和谐、外观新奇,特别适合被作为背景让观展者打卡拍照,把艺术展变成摄影点。
进入了现代社会之后,艺术家与风景之间的关系拥有了一种新的复杂性。
40余位国外著名艺术家将在7月20日开幕的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国际对话”单元带来各自的作品,在千年古城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零距离艺术对话。
擅长创作装置艺术的美国艺术家 Daniel Arsham 正于日本东京的 NANZUKA 画廊展示新作品 「Architecture Anomalies」。
斯丁格尔地毡装置艺术的核心是以画布为媒材的地毡画,透过更亲密的方式诠释其高调华丽的巧思。《无题》彷如微泛银光的浮雕,挟带着雅致东方地毡的一缕缈逸气息,雍丽迷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学院美术馆将会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整个艺术业态中具有前瞻性、学术性、包容度的前沿力量。
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市场价值尚未得到完全认可。但想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状况,也许如今正是购入装置艺术的好时机。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江山如此多娇——当代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展日前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
9月20日,经过近五年的筹备,昊美术馆(上海)开馆展“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正式开幕,呈现了罗斯菲德过去12年里的重要作品。
三年前一栋白色大楼,突然矗立在新宿区灰色建筑群中,人们都在猜想它的用处。巨大的落地玻璃覆盖建筑表面,一看就来头不小。
影响了中国一代影像艺术家的比尔·维奥拉是影像装置艺术的先驱者,9月23日,“比尔·维奥拉1977-2014精选作品展”在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开幕。
瓦尔特· 德·玛利亚创作《钻地球一千米》的作品时,搬来一部完全达到专业指标的钻机,每天都向地球的深处钻下去,随之而来的抗议声也使得展会热闹非凡。
Land Art,也就是“大地艺术”,也被称为“地球艺术”(Earth Art),或者“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是一种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