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渐渐成为都市女性精致生活的一部分,香也开始恢复了其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性。那么在古人的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用香的呢?让我们通过古画古籍,走入古人的审美日常。
原标题:风靡一时的民国月份牌提起《月份牌》,恐怕老一辈过来人都会记忆犹新,它曾经以雅俗共赏的格调在上海滩风靡一时,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标识。月份牌画源起月份牌发祥于清末的上海滩。1843...
超验审美与日常经验的缝合,便捷传播与艺术灵感的交融,创作自由和接收随意的契合,共同构成新的审美体验,实现了“文化”“艺术”和“技术”的最大整合,这使得“手机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
了解艺术家王华明的人,无不为他那极富传奇般艺术人生所叹服,为他那股不管不顾的艺术勇气所震撼。或许,正是这股无所畏惧的探索勇气,或许正是上天的恩赐,王华明在他那并不漫长的艺术征途中,...
书画“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在分析佐证之后,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
近年来,我国艺术事业蓬勃前行,艺术展览可谓发展迅猛。人们走进艺术展览接受熏陶,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展览接受教育。但是在当下,艺术的全民普及刚刚起步,艺术标准仍未形成,仍旧看到一些“浑水...
“隐秀”说涉及文学艺术的一些重要特征,也对后世文艺创作和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当代书画创作具有重大启示意义。那么,“隐秀”的审美标准具有哪些特征?
《中秋帖》虽淋漓畅达,俊迈流便,但笔画勾连太过,非草非行,呈现妩媚气象。 《鸭头丸帖》笔法灵动明快,跳宕腾跃,点画湿润,转折清晰,字势倚正顾盼,明媚飘逸,风神潇洒。 《新妇帖》为王献...
不过,应赛之作很有气派,诸如场面之阔大,装饰之繁富。而遣兴之作通常更有朴素书写的滋味。遣兴而作书没有程式,没有准备,凭个人内在动力的自然流泻完成,即便未完成,但兴已尽,便不再添加。
丁鼎的“鸟巢系列”的创作灵感,起源于初为人母的女画家在冬日回家路上瞥见一只觅食归巢的喜鹊的触发,当时她忽然产生了身如鸟雀、巢即家园的感觉,于是在她的花鸟画中逐渐把自己的母爱与乡愁移...
书法之法没有明示的条文和明确的标准,只有抽象而统一的技法原理,这就使技法规则在不同人心中会化为不同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对守法尺度的准确把握增加了不确定性。
2019年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日本东京太田纪念美术馆正在举行的“北斋:通向富士山之路”纪念画展。
博物馆文物展出,从库房移出展览,借助科技手段让观众多角度近距离欣赏,举行全国性、世界性的巡展等,这些都是实现文物“活化”的方式。
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可以说处于一种悬空的状态,只有大量处于闲散状态的收藏人群,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些收藏甚至并不算是艺术品。
再比如梵高,他在色彩方面受到印象主义的熏陶,又吸收了浮世绘的装饰风格,因此相对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梵高对浮世绘线条的表现力,运用地更加彻底。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审美”与“观念”往往被作为错时性的“对立”的系统。
从海量的秀场图片中,将模特身上的衣服颜色提取出来,然后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出秀场中不同色彩维度使用最多的颜色。
在中国传统美学与古代文论的研究中,“比兴”问题历来是关注的焦点,其中“兴”更是值得今人玩味的范畴,它将审美与文艺创作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加以融会,使审美与文艺创作成为既涵括心与物、情与...
对当下的公共艺术不能一味地责备,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艺术家是笨蛋、某个官员是笨蛋,其实在我看来倒不如说都是笨蛋!在公共艺术这场审美的角逐中没有胜利者。
霍普以他更诗意的方式,将独具个性的文学审美,即在文学作品中偏爱的一系列意象、时间、视角以及叙事技巧带入了绘画,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独具一格的品质。
改编经典文学一直是欧美电视剧重要的制作选择。在最近出现的一批口碑不俗的剧集中,有多部是改编自文学著作。
德国慕尼黑新展馆-设计博物馆围绕“回顾包豪斯:40件物品、5个对话”这一主题,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包豪斯纺织物、木质家具等作品,以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的方式亮相。
在一个自由思想者的世界里,是否不应该有任何盲从于流行的观念或教条主义的情绪的,而个人的感受与经验则是他所认同的世界的“真诚”。
历代的绘画实践,不仅延续了水仙的传统寓意,还为水仙提供了福寿吉祥等新的概念及认知。因此,反映到艺术市场上,如此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日,由贵州省博物馆等西南十余家文博机构共同举办的“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幕(展期至2019年5月3日)。
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师们将国际风格的血液注入以色列特拉维夫,但在闪耀的白城背后仍残存着被掩盖的传统与本土。现代化与历史感如何权衡?以色列又如何承载跨世纪的美学议题?
岩画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上世纪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发现岩画图像至少在5000万个以上,最早的原创作品距今已有4万多年。
这组雕塑之所以引发大量网友的反感,不仅仅是因为雕塑本身给人的“感官丑”,还有和静谧秋色对比出的突兀感;更重要的是,这种以“环保”和“美”之名的强势插入,不仅冒犯了自然,也冒犯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