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经纪人在拍卖会上的活跃表现,是近年处于低谷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大亮色。
回顾历年拍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一些参考因素的变化中,捕捉到未来市场的起伏迹象。这其中,艺术品的拍卖估价就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因素之一。
提起毕加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作拍卖出过亿美元的价格,但是似乎除了对他的作品的热爱之外,画作的价格才是一个冷冰冰的,能够与公众达到一致同意的标准。
美国的艺术品市场在2016年表现不俗。相比之下,在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艺术品“走出去”现状如何?文化艺术品市场想要真正“走出去”还存在哪些瓶颈?
欧洲艺术博览会发布年度报告,拍卖销售额在全球艺术品销售总额中的占比降至37.5%,而经销商模式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60%,全球艺术品市场正由拍卖模式转向经销商销售模式。
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持续火热的佛像板块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整体大环境虽然处于经济调整期,但佛像市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相反,精品佛像的成交价格不断攀升。
中国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艺术品市场。其需要富有人群的消费来助力成长。全世界大概有3000多万高净值人士。高净值人群40%有消费艺术品意愿,第三大消费就是艺术品收藏。
2016年度中国市场范围内,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一共出现15件过亿元拍品,这些背后买主们有超过一半的壕们露过面,其中既包括年度大热的企业金主,亦包括一些资深的藏家。
文化艺术品价值标准化以及鉴定之难,包括相关配套环节缺失之多,依然成为悬在这个领域“试水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在近几年逐渐成为全球较大的艺术品市场,同时也是最活跃的艺术品交易地之一,在陈列、展览、交易等环节中,国内至少有九成的艺术品处于没有任何保险的“裸奔”状态。
前不久,引人注目的纽约亚洲艺术周落下帷幕。纽约亚洲艺术周一直作为国内春秋两拍的晴雨表。在此之际,我们对此次纽约亚洲艺术周的销售数据与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当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千万上亿的“大货”不乏拥趸,中低端艺术品则流标严重。藏家心态有待成熟。从“裂变”到“聚变”,应该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过程。
艺术品收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久前,北京宋庄艺术区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艺术品交易会,让卖家喜出望外的是,上百件拍品逾八成找到了新主人,以70后、80后居多。
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不仅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还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估价5亿元齐白石山水十二屏,能否成为东方艺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