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来德

认证艺术家

关于曾来德

曾来德,一九五六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艺术领域

曾来德的书法语境

动态资讯 2018-01-14 9904
曾来德
认证艺术家

在中国当代书法界,曾来德近些年来一直很红,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武汉、西安、成都、深圳等十余个中心城市美术馆举办过“曾来德书法艺术展”,并且均为“重炮演习”,以其十足的个性、独特的艺术魄力和精神内涵震惊着无数的观众。同时被评论家称为“曾来德书法现象”“书坛奇才”“曾来德书法文本”等。日前,来德携其二百余幅书法作品,回到兰州——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土地,在甘肃美术馆做艺术展最后一站的回顾展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真诚的艺术来回报、感谢它。”

曾来德的书法艺术,潇洒犹如曾来德其人,属于那种让人一见钟情并能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其秉直的性格,巴蜀人的豪爽与西北人的质朴气质在曾来德身上表露无遗。书法中的“柔”与“刚”、“气”与“力”的对比,其实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果我们把曾来德放置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去思考这个“文本”,留给人们的或许不仅仅是面对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且还包括创作主体的动机、心理素质和生存状态以及支持艺术创作的理念力度。我很佩服曾来德在大众面前高谈阔论的口才和那些精辟并很有见地的比喻。作为书法家,这种文化的内涵在创作中尤其值得珍贵。

在曾来德的书法创作中,无法割舍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强调书法的文化归属,因为书法的本体语言仍然是点线的组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书法的形态美,取决于对笔墨的把握和书法线条的质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曾来德在创作过程的同时对于理念的阐释。“双重变奏”强调书法中文字语词的主题性和书法面对被书写的对象所表现出的思考并发出诘难,不管是“语词系列”、“文字系列”,还是“非文字系列”,其目的是重新梳理和整顿书法创作内环境、拓宽书法艺术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开阔了视野,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曾来德书法创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索性,在以往传统书法的创作中,“握管以自创天地”(朱乃正语),“在创作行为上,他能把全部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调度于执管运动中,把力量和表情放在对线的感觉运动中,捕捉一种通向大宇宙的生命轨迹,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尽情地表现具有生命意蕴的结构形态”(周韶华语)。追求“落笔惊雨”的理想境地,八面出锋和直笔握管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才是曾来德的高明之处。传统与现代本来只隔着一层纸,你捅破它,其实也就无所谓现代与传统了,记得曾来德曾作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书法好比一条橡皮筋,你可以拉着它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作各种各样的探索,但是有一点你必须遵守,就是不能拉断它,拉断了就不叫书法。”这一点虽然与我的书法观有一定的出入,但就研究曾来德书法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也反映出曾来德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对书法的理性思考。

在曾来德的“五色之象”中,更多的感受来自于书法中绘画的切入和绘画书法的反切入,将带给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书书同源”在这里将失去生存的土壤,更多的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性存在的艺术而与绘画站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这是曾来德书法“五色之象”的核心。

临界状态下的曾来德,是书法在当下文化关怀中表现出的一个质点,研究曾来德以及由曾来德引发的一系列书法文化现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书法传统与现代、书法与绘画之间一个悬而未解的关系问题在曾来德的作品中得以重新诠释:“中国绘画是在简单写实的道路上终于走到尽头时才真正与书法相遇的。”由于书法自身的品质的优越性,导致绘画中传统犹如女人的“小脚”不再神秘,反受蒙难。在这种语境下,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屏障就是“人”的观念因素在艺术中的递延,因为艺术永远是“人”的艺术。面对曾来德书法,犹如面对一座蕴藏十分丰富的矿山,让人惊喜,让人感动,语言苍白的表述似乎不尽如人意,还是回到展览馆,让我们尽情地在曾来德书法艺术中来自由地想像与翱翔吧。